非常熱戲:《撞車》小故事傳遞大道理

非常熱戲:《撞車》小故事傳遞大道理

「憑甚麼阻止我,憑甚麼,憑甚麼阻止我?」當時,若要以《頭條新聞》的形式,報道《斷背山》(BrokebackMountain)在奧斯卡最佳電影中慘敗給《Crash》,我會選用草蜢的《憑甚麼》作點題歌曲。「怎阻止亦花心機,自問並未沒你會死……」畫面,眼厲厲的李安,對cut高舉在保羅賀傑斯手中的奧斯卡金人,緊接是兩位牛仔在帳篷中的纏綿片段,對應的歌詞是「太不爭氣,沒有女人味。」
因為不甘被一位華人導演扭「曲」西部牛仔的正「直」形象,所以奧斯卡拒絕承認《斷背山》為最佳,造就《Crash》冷手執個熱煎堆──大家都這樣揣測,孰真孰假?過氣話題,還是就此作罷,當下值得談論的,是足足遲了一年(相對美國公映時間)才來港上映的《Crash》,值得看嗎?製作成本低(比《斷背山》低一半有多),娛樂元素不足,且還要傷腦筋──要是你認為以上理由成立,那你還是去看《搞乜鬼終極奪命雜作》(ScaryMovie4)吧,都真係幾好笑㗎。
多個發生在36小時內的洛杉磯故事,黑人、白人、貌似阿拉伯人的波斯人、墨西哥人、中國人、還有來自泰國與柬埔寨的人蛇,人物縱橫交錯,主要角色逾十四個,對白多字幕密,觀眾絕對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不過比起羅拔柯曼(RobertAltman)的作品,本片還是少了幾分迂迴,只要「捱過」頭30分鐘,看似瑣碎的將連成一體,且縫合得極為漂亮。
傳遞大是大非訊息的電影從來難拍,特別是已成了老生常談的種族歧視問題。《Crash》沒有過份理想化,在結局中有人徹悟,有人才開始沉淪,這也就成功淡化了說教的味道。
看完此片,讓我領略到種族問題的癥結:人都在為自己的不如意找藉口,而最顯而易見的藉口,是異己的膚色,異己的人種。對生活諸多不滿,對周遭的目光產生過敏,然後發生了一場車禍,一次槍擊,一宗家居意外,一次險遭逮捕的劫掠,令故事中的角色終於有所參透。只有在遇上危難時,當看見自己或他人如此接近死亡時,人才能放下歧見,想到歸根究柢,你和我都是同一種生物。流暢的剪接,精密的劇本,出色的演繹,舉重若輕的導演功力,《Crash》絕對是一部佳作。是否最佳,是否比《斷背山》更佳,不過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
撰文:阿童牧

電影:《撞車》(Crash)
導演:保羅賀傑斯(PaulHaggis)
演員:珊迪娜布洛(SandraBullock)
   當哲度(DonCheadle)
   麥迪倫(MattDillon)
   班頓費沙(BrendanFra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