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宏調落錯藥大陸經濟病未解決!

蘋論:宏調落錯藥大陸經濟病未解決!

人民幣不斷升值,快要跟港元一兌一了;大陸的外滙儲備不斷增加,除了超越了日本,更繼續在高速增長之中。一般坊眾都以為這是國力上升的表現,殊不知此等現象不等於國富;反之種種宏觀經濟數據反映,中央政府對大陸的控制不但薄弱,而且市場經濟亦已經被官僚和貪污所窒息,若未能及時撥亂反正,絕對有可能演變成一場經濟災難,至少也會像八十年代中後期那種不受控的瘋狂通脹。過去中央每隔幾年便推出宏調,反映根本的問題一直未被解決。
要了解大陸的經濟問題,首先要明白通脹這一個理論上非常簡單,但又時常被人誤解的概念。經濟學上,通脹只有一個定義,那就是貨幣和信貸的供應增長高於經濟增長,簡而言之就是「太多的鈔票追逐太少的貨物」。從平民百姓的角度看,通脹就是物價不斷上升,手上的現金儲蓄不斷失去購買力。在通脹的初期社會所有人都會因見到價格和薪金上升,以為是經濟增長的表現,但是到後來才發覺日子越來越難過,因為儲蓄越來越難;而營商者除了見到成本不斷上漲,更加發現資金越來越稀少,當通脹嚴重到一定地步就必然會引發衰退。七十年代的美國,改革開放後的大陸和東歐國家,以及八十年代的拉丁美洲國家,都曾經歷過程度不同但形式一樣的通脹問題。
毫無疑問大陸的經濟增長一點不差,可是鈔票發行速度比經濟增長來得更快,所以通脹問題其實一直未被解決。按最新的數據推計,大陸的貨幣及信貸增長在宏調之下仍然高於經濟增長,以現在的趨勢大陸的貨幣將會在四年內倍增,就算將每年平均逾百分之十的實際增長計算在內,貨幣及信貸的增幅仍然高出應有水平一倍以上,換言之若四年後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只剩今天的一半。

事實上,大陸自從八十年代因通脹引起了民怨和八九民運,中央政府也將打擊通脹定成重點政策,九十年代中起差不多每隔幾年便有一次宏觀調控,而且每次宏調之間的時間亦越來越短,甚至最新一次宏調更成為了持續性的政策,換言之從今開始,中央政府每天都在宏調。盲目的國粹大好友必然大叫︰「祖國的經濟多熾熱旺盛!」這些經濟盲犯的錯,就是將通脹和增長相提並論,而且宏調打擊的不只借貸,連同實際的經濟活動亦被打壓,換言之「太多的鈔票追逐太少的貨物」的情況仍然持續,通脹繼續肆虐。
為甚麼偏偏大陸中央政府對付不了通脹的問題?首先,宏調根本不是對症下藥,要打壓的盲目借貸也不是憑中央一紙命令阻止得來。從大陸現在的國情來看,地方政府官僚和國有金融機構既沒有市場的監察制衡,資金從國有金融機構流到地方官手上,贏到的歸官老爺,輸了就向國家要錢,這也解釋到為何大陸的國有銀行的壞賬率列世界之首。其次,當地方官得到了資金後,既不會將之投入有效的用途上,甚至乎會為私利刻意盲目重複建設,令生產成本,例如原材料等價格大幅上升。因為這些盲目投資的回報和效率遠低於市場,以致貨幣及信貸高於實質市場增長,令通脹加劇。
另外一個原因令中央不敢正視通脹問題,是因為此等政治主導的借貸若真正受打擊,極有可能引發地方對中央的不滿。而且有不少國有企業及地方國企的資產負債早已失衡,若突然斷絕它們的資金來源則可能引發更多的政治經濟考慮。所以換句話說,現在大陸的通脹是維繫一黨專政的副產品,宏調也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掩眼法罷了。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