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繼續受「息」魔所困擾,本周美國公布的生產物價指數及消費物價指數皆為加息需要增添證據,為股市平添沽壓。基於伯南克早前的言論,市場相信聯儲局視通脹為首要打擊目標,加息與否,將視乎通脹數據而定。然而,通脹數據眾多,我們又應該如何解讀呢?
全世界都沒有1個以「通脹」命名的數據。通脹的意思,是指「今日的物價較之前高,令真正的購買力相對地下跌」。由於日常的消費品價格及服務收費是最能直接反映購買力的,所以把每月的價格升跌編成「消費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簡稱CPI),便屬於最具代表性的通脹數據。
大部份國家都用CPI作為通脹數據指標,不過每個國家所挑選的消費物品或服務收費均有所不同,例如香港便細分為甲類、乙類、丙類和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等多種。
在美國,CPI由每月多達8萬個家庭消費項目統計而得出,成份包括食物及飲料、房屋、衣履及日常用品、交通、醫療服務、娛樂、教育和通訊、能源和其他服務等。
要注意,成份中並不包括買賣股票、債券、保險及房地產等投資價格的改變,所以CPI亦稱為「生活成本指數」(Cost-of-livingIndex)。而撇除食品和能源後的CPI,則稱之為「核心CPI指數」。
核心CPI最關鍵
市場對通脹的關注,除了基本的CPI外,更着重核心CPI指數的改變。指數把1982至1984年的物價水平定為100基數,而負責發布部門為美國勞工統計局,發布時間一般在次月的第2至第3周。
除此之外,市場亦會把「生產物價指數」(ProducerPriceIndex,PPI)視為參考數字,特別是這數據的公布時間一般編排在CPI之前,性質上則屬於物價的出廠成本,反映更早期的價格,具有預測CPI的作用。
其他的通脹參考數據還有勞工成本、時薪增長、零售銷售……等。
陳鳳翔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助理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