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作家安妮寶貝接受今期《城市畫報》的訪問,談到「安全感」。
「如果安全感這麼容易獲得,可能宗教的問題就顯得簡單了。安全感很難由外界給予,一定是要自己內心給予,但它不是說給就給,也不是給了就不會變化。它會顯得異常脆弱。」這是她對安全感的看法。
我曾經是一個極度欠缺安全感的人。對生活如是,對愛情更甚。
大前提或許因為我害怕失去。我是那種去過一家好餐廳,吃了一頓味道難忘的晚餐,偏偏卻會選擇不會再去光顧。因為我更擔心再去的話,萬一氣氛不對,食物水準又稍稍出了半點差遲,過後只會極度後悔、失望,恨錯難返。
我的安全感建基於對事、地、人的第一印象,愛恨喜惡要完美得黑白分明,容不下是一粒沙,一抹灰色和一份偏見。
但正如安妮寶貝所言,安全感,往往是脆弱的,因為它充滿出人意表,措手不及的變化,你以為完美可以給予你安全感嗎?卻要有心理準備,結果大多時候又是失望收場。
當人長大了,你恍然明白,想把安全感牢牢地掌握在手中,無可避免卻是要放下追求完美的欲望,嘗試接受人生其實充滿不完美的缺憾。身邊的人已經是最好,現在的工作原來最適合自己,社會只會不斷進步。認識很多不快樂的人,他們有一個共通點,都是很妒忌別人的成就,埋怨對方的成功不是應得的。他們的「安全感」是站在人家的失敗的肩膊上。自己不成功不打緊,最重要是別人也不要成功!情願彼此「累鬥累」。他們對「安全」的定義,是沒有人會挑戰自己,這樣的話儘管個人如何退步、窩囊,還是心安理得地不去計較了。或許,結局是他們求仁得仁,安全感不假外求,但只限於在那一池死水、暮氣沉沉的人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