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位高風險的投資者對怪力亂神深信不疑,每天開市前都求籤問卜然後重鎚出擊,證監會就算再擔心這位投資者的風險,也沒有可能禁止投資者層出不窮的高風險奇行。退一萬步說,始終輸贏都是這位投資者個人的選擇,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若要監管機構的功能定一條清晰的界線,那最多是促進資訊的流通,讓投資者明白自己在做甚麼。能夠做到這點已經是功德無量,再多的干預就是不自量力。事實上,群眾的學習及互相影響之下,只要資訊充足,愚蠢的高風險行為自然會減少。
同樣道理,在健康問題上,每個人對健康的定義和要求都不一樣,有些人希望自己長命百歲,有些人認為只要活得過癮便是。事實上當社會進步,人人衣食豐足也自然想要更健康的生活,不過各人追求健康的方法也不一樣,當然有人會對主流西醫言聽計從,但仍然會有人相信傳統中醫,甚至有人相信其他古靈精怪的方法,總之各有各所好,醫療政策亦應該着重資訊的流通,再多的干預就是不恰當。無論是中醫、西醫、藥劑師抑或護士,甚至是巫醫庸醫,這些職業存在的意義也是為了市民的健康,滿足不到消費者的要求,自然會被市場淘汰,當然大前提是資訊的充足流通。
可是香港的醫療官僚卻以「市民是愚昧無知」的大前提,去進行計劃經濟,扼殺了自由而且具可持續發展的醫療制度出現的機會,當中最大的問題是醫療官僚不但自以為是地在未有了解市民的取向之前,便決定了每個市民應該接受甚麼模式的醫療服務,也限制了市民可以接收甚麼醫療資訊,甚麼是市民不可以接觸。就像那《不良醫藥廣告條例》,美其名是阻止市民接收「不良」的醫藥廣告,事實上若了解箇中條文,就知道這條法例是一刀切禁止所有形式,不論是否真確的醫藥宣傳。換言之,以前一般市民若要得悉醫藥資訊,就要乖乖地向醫生付上真金白銀。可是又有誰會可以確保醫生提供的資訊是無誤且足夠呢?那還是醫生。
明顯地在這個市場架構下消費者在知情權上的保障,實在有不足之處。所以《蘋果批》絕對認為藥劑師以其對藥物的專業知識,可以彌補現在醫生獨大的嚴重漏洞。特別對長期病患者的病情控制上,若可以由藥劑師以及其他的醫療專業人員分工合作,不但可以為提供更貼身有效的服務,也可以減低不必要的延誤。外國的實際經驗顯示,以病人為本的醫療,將服務長期病患者的工作,由專科醫生手上分散到藥劑師、護士和社工,不但可以減低成本,最重要是可以大大減低疾病的復發率,這便是不同醫療專業競爭的良性效果。
既然這種以病人為本的醫療如此優越,為甚麼在香港一直沒有落實呢?《蘋果批》認為最大原因除了是醫生界別獨有的政治影響力之外,最重要是香港的醫療服務過份被政府、特別是醫管局壟斷,而醫療成本亦主要由公帑一力承擔。可是,醫管局遠低於成本的收費以及完全失效的管理,製造出醫生供不應求的局面,所以雖然口頭上說要壓縮成本仍然繼續沒有節制地招聘醫生,和大幅增加專科醫生的職位。
事實上,現在不少醫療服務本來可以由民營醫療機構提供,而且在自由競爭之下,分工亦會演變得更多樣性和細緻,不過大前提是先要將醫管局這個問題根源解決,轉變才可能真正出現,這才是醫療專業團體要爭取改革的方向。
強制醫藥分家不可取.三之三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