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人,可以做甚麼?夠腳搓麻將,攻其四方城。
原來,亦可以run1家公司,不是普通公司,而是上市公司,公司的間接大股東是李嘉誠與劉鑾雄。主角公司叫做金匡企業(286)。
■去年5月23日「趣料系列」寫過金匡,題為TwoManBand。04年底不計董事,金匡員工人數是2人,現在,根據年報,去年底員工人數增至4人,1年增幅「高達」100%,變成FourManBand。但與01年底比較,仍然「大跌9成」。上周六寫的嘉禹國際(1226),員工人數亦是4人。暫時,未發現有其他上市公司,員工人數少過4人。
■金匡歷史悠久,亦歷盡滄桑,73年初「用耳仔炒股票」時期上市,初名夏香集團,在尖沙嘴海運大廈經營海天酒樓夜總會,上世紀90年代重組,變變變,變東方紅地產、國際德祥,最後成了今日的「金匡」。金匡並未為股東帶來金糠,相反,如果不幸在90年10月最高價(經調整)持有,折合上車價15294元,昨日,跌至0.162元;跌幅多少很易計錯,還是計算「跌剩幾多」比較容易,原來,10萬元,「剩番」1.06元,哀哉哀哉。
■金匡近年股價最輝煌時期是99年中至00年1月,當時市場傳聞「猛人入股」及發展「能源節省器」業務,股價7個月內一升就是13倍。「猛人入股」原來是長和系公司買CB,「能源節省器」業務後來變成「零營業額」。
今天,金匡的第1大股東是劉鑾雄的華人置業(127),持股量50.10%;第2大股東是李嘉誠的和記黃埔(013),持股量14.60%。
可發「賣殼夢」
■回到實際問題,金匡現時發行股數7.94億股,市值1.29億元,街貨35.3%只值4554萬元,「有冇得炒」?不妨用3個角度去看。
(1)05年底,金匡集團NAV1.32億元,每股NAV0.166元,現價0.162元,P/B0.98元。2%的輕微折讓不夠吸引。
(2)05年結算後,金匡早前協議出售元朗一批物業,套現6810萬元。現在的資產狀況大約是現金8600萬元,及葵涌價值約4000萬元的貨倉,非常簡而清。
日後若出售葵涌物業,變成淨現金公司(每股NAV可能略高於0.166元),有條件成為「殼」。華置與和黃控制1家如此細小的公司,股權問題遲早要解決,可以發發「賣殼夢」。
(3)市值細小的公司,賣殼當然是好事。但若然大股東決定將公司「搞大」,則可能是集資,股價再度哀哉。不過,近年流行的是發CB。早前,不少發CB的公司都曾炒過。若屬如此,則可能又是喜訊。
●結論是,金匡不宜看得太扁,是1隻可以發夢的股份。當然,到底是冷灶,不要燒得太大,閒錢來玩耍算了。
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