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明日父親節,又是子女答謝父親時候。一項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學生表示要多謝父親努力賺錢養家;五成人感激父親悉心照顧家人,但近一成指父親只顧工作,忽略與家人溝通,因而表示「沒有甚麼可多謝父親」。調查機構表示,父親一直被認定是家庭經濟支柱,工作時間通常較長,易令子女產生「老竇唔顧家」感覺,建議他們多做家務,及每周抽空15至20小時與子女郊遊、對弈及打機,促進親子關係。 記者:馮永堅
小童群益會上月以問卷訪問了929名中小學生,了解他們對父親的要求及感覺。結果顯示,逾四成五受訪學生希望父親可陪自己看電視、影碟及吃飯;逾五成指父親工作忙碌,無暇陪家人。此外,近三成學生指每周只有不足五小時能與父親傾談。
父親工作忙碌,卻成為子女最感激爸爸所做的事情。五成七人指最想多謝父親賺錢養家,其次是照顧家人及愛錫子女。不過,近一成學生指爸爸只顧工作,又不理家,因此「沒有甚麼可多謝父親」。
教導子女形象遜色
小童群益會督導主任林綺梅表示,調查反映父親賺錢養家的形象鮮明,但教導子女做功課及打理家務角色則較母親遜色。她指,超過五成學生認為會因父親多陪家人而更開心,反映父親是家庭的快樂泉源,因此為人父親者應盡量珍惜與家人的相處時間。
不過,最令人擔心的是有近一成受訪學生表示「沒有甚麼可多謝父親」。林綺梅解釋,這反映父親在子女心中沒有明顯角色、地位,甚至反映親子關係差劣,「做老竇通常成日唔喺屋企,又唔係好理屋企嘅事,所以受訪者唔係好鍾意自己老竇。」
可以利用電郵溝通
其實,要與子女融洽相處並不太難,林綺梅建議工作太忙的父親,可利用電郵或字條與子女溝通,避免因缺乏溝通而變得陌生。此外,父親可多做家務,讓子女知道自己也是照顧家庭,並非「乜都唔理」。
從事生物科技工作的胡先生有一子一女,因工作關係常到內地公幹,與家人聚少離多。但他指,無論工作怎樣忙碌,每逢周六、日都會抽空陪子女打籃球及下棋,「我當仔女係好朋友,要細心聽佢哋問題;雖然唔係每樣都可以解決到,但至少知道仔女有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