噓聲不能取代理性

噓聲不能取代理性

田北俊 立法會議員

上周五,《蘋果日報》「蘋果批」專欄作者李兆富寫了一篇《不要全民退休計劃 只望子女幸福》的評論,提出一旦實行全民退休保障可能帶來的禍害。當中所陳述的觀點,我基本上都深表認同。而我亦在上周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對其他議員提出要求立即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的動議,提出修正案,表示要先進行研究,不能輕率決定。可惜一眾福利派議員和與會表達意見的長者,對我這番諄諄的言論,卻是聽者藐藐。

劫中產以濟基層

提出動議的職工盟議員李卓人,想法十分簡單,要求讓所有年滿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毋須審查,不論貧富,每月均可領取二千五百元養老金。
可是,目前香港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口達到八十五萬,以每人每月二千五百元計算,光是一個月的養老金支出就超過二十一億,一年便要二百五十五億元,比起本年度預計用於綜援及公共福利金的總開支二百四十五億元還要高!而現時六十五歲或以上的老人綜援金,一年約需八十億元,推行養老金計劃的支出,將較老年綜援多出兩倍,究竟多出之數如何填補?
根據他們的構想,是想向已累積了一千六百億元的強積金打主意,從中抽取一半,作為派發全民退休金之用。換言之,近二百萬個強積金僱員戶口持有人,要將屬於自己一半的強積金,拿出來供養非親非故的長者,到自己退休時,只可取回一半供款。試問供款人會願意貢獻自己的私人財產嗎?難怪有人指這無疑等同打劫,甚至是劫中產以濟基層。

難負荷沉重公債

這還未計算人口老化的影響,因為據政府估計,到了二○二九年,全港至少五分之一人口將屆六十五歲或以上,年輕人供養上一代的壓力只會不斷增加。這方案豈不等同害苦年輕人,要他們為上一代的退休問題背上重擔?
我們向來認同要幫助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人,但卻不支持那些不論貧富,一律「派錢」的福利主義方案,因為這肯定不是正確運用公帑的做法。從外國的例子看來,這往往會帶來沉重的公債負擔,例如德國實行官民商三方供款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政府每年要動用逾七百億歐元(約七千億港元)補貼,還要動用部份生態稅去補貼。福利優厚的法國,便為了推行養老金令該國公債創新高之餘,也要承擔九千億歐元(九萬億港元)的養老金債務,委實是一個天文數字。

必須先訂定機制

故此,我們實在需要先研究訂定一些機制,找出十六萬名年滿六十五歲以上綜援長者外,在剩餘的六十九萬名長者中,有多少人因為沒領綜援而生活困苦,真正需要我們施予援手。
至於當日在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代表的帶頭下,與會長者在我提出修正案時報以噓聲,是訴諸情感多於講理性,希望老人家們要仔細想清楚,慎防被人擺布或煽動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