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琪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霍金熱令大家對一個問題產生了興趣:「為甚麼科大願意花這麼大的一筆錢邀請霍金訪問香港?」
學習奮鬥經歷
問題答案並不顯而易見。推動霍金來港的丘成桐教授說,他曾經先後接觸中文大學及港府,都不願意接待霍金。從經費及實用效益的角度看,接待霍金的確是一件蝕本的「生意」。接待霍金的費用,足以邀請五、六位或更多身體健全的諾貝爾得獎者訪港;科大也沒有學者在做與霍金工作有關的研究,經費也遠不如港府或中文大學般充裕。當初也沒有人想到,霍金訪港可以引起這樣大的熱潮。為甚麼科大願意花這一筆錢?為甚麼不花在更有效益的地方?
鄭紹遠教授、科大理學院院長、霍金訪問的決策者這樣回答:「邀請霍金來港的目的只有一個:教育。霍金的價值,不局限於他的學術成就,他本身的奮鬥經歷和個性,能為香港的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這是他無可替代的價值。我們邀請霍金,是因為教育學生是大學的最重要工作。」
有沒有更具體可以「評核」的教育目標呢?譬如說,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進入(科大)物理或數學系。鄭教授說:「沒有了。」畢竟,科大沒有「宇宙物理」學位,也沒有教員在這方面做研究工作。如果霍金訪港能引起學習物理或數學熱潮的話,得益者大概也不會是科大。
「以人為本」的理念
我想鄭教授想說明的,是一個傳統的大學教育理念——大學是培養「人」的地方。至於培養的「人」念甚麼大學,做的是甚麼,並不重要。我相信港大邀請龍應台,和中大邀請高行健訪問時,抱的也是相同的信念。我們只是在提供不同的學習榜樣給學生。希望學生在看到這些不同的榜樣後,能走出自己的路。
教學環境商業化
事實上,在霍金訪港的同時,科大理學院也在開始另一項「沒有效益」的工作。科大理學院及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合作,開展及津貼一個讓科大理學院學生到廣州上課、去珠三角了解當地民工生活及都市貧窮問題的課程。只不過,要實行及維持這一理念,在香港萬事講求實利的環境,實在太困難了。
這次霍金訪港引起的熱潮,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再次回顧這一古老教育理念的機會;也許還印證了這一古老理念的有效性。不過,熱潮過後又如何呢?在香港甚至在中國,有多少大學或學者,能堅持實行這些傳統「以人為本」的大學教育理念呢?香港的商業化學院環境及社會風氣能讓我們培養出一個「霍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