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在香港發表學術演講之日<br>漫談劍橋大學盧卡斯講座的故事

霍金在香港發表學術演講之日
漫談劍橋大學盧卡斯講座的故事

編者按:陳之藩1925年生,北洋大學電機系學生,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科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副研究員,休士頓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波士頓大學研究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著有電機工程論文百篇,《系統導論》及《人工智慧語言》專書二冊;散文有《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蔚藍的天》、《旅美小簡》、《在春風裏》、《散步》等;選入香港中學中文教科書者,有〈寂寞的畫廊〉等四篇。陳教授前不久剛在台南成功大學醫學院講霍金講到「奇點之奇」與「黑洞不黑」的理論。本文從另一個側面寫學術研究的一串軼事,正好給香港「霍金周」加添一點智慧的花絮。 陳之藩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霍金對於所遭遇的挫折之勇敢克服與所追求的學術之高明成就,使人欽服。我昨晚一邊想着這新聞,一邊走上山,天快黑了,去元方的辦公室,好與她下山同去吃晚飯,她正忙着與電腦打交道,讓我稍坐,等她一下。說:「只等兩分鐘」,而她對分鐘的定義是她自定的,有一次變成需要乘以三十倍,等了一小時。我只好找本書看,電話鈴響,而且是找我的。原來是報社的一位訪員打來。問我有關霍金的故事,問題很有意思,「霍金與愛因斯坦究竟誰更偉大?」
我說:我們不是一行。我在劍橋大學只是待過不到兩年,1969年10月才去的,1971年6月就離開了。回想一下時間以後,又回憶空間,霍金大概是20歲去的劍橋,是凱思學院的。就是我們中國人所知的李約瑟當過院主,也就是院長(他們叫做Master)的學院。大多數的學生是學醫的、學生物的,當然也有好多其他的行,比如霍金罷,就是學天文物理,而且學院給他獎學金。那應該是1962年左右的事。因為霍金是1942年生於牛津的醫院裏,他20歲時就是1962年左右了,好算。易算。
人生的挫折或幸運,豈是事先所能預料的:就是這年,他得了ALS(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也就是美國所謂的LouGehrig症。(LouGehrig是名球手,死於該病。)這是至今也不會治的病。病人思想及回憶照常,但身體逐漸癱瘓。霍金為這種疾病的突然襲擊,他的逃避方法是整天沉醉於華格納(Wagner)的音樂中了。
他在此時卻遇到貴人(JaneWilde)珍.懷特,不久即結婚。
報社的訪員這忽然一問,使我心潮立湧,想起霍金的身世以後,而這些故事,報上、書上、網上都有。但霍金與愛因斯坦的比較我仍不能答。我倒立時又想起霍金與愛因斯坦並不太相干的故事:

愛因斯坦曾說過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的話:「上帝對這個宇宙不擲骰子!」(GoddoesnotplaydicewiththeUniverse)那是與量子論者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打混仗的時候說的。而愛因斯坦1955年逝世時,霍金才13歲,後來霍金成了學者卻針鋒相對的說:「上帝不但擲骰子,而且有時擲到看不見的地方!」霍金所說的看不見的地方是指擲在「黑洞」裏面的可能性。我想這是愛因斯坦與霍金的隔時隔代的呼而不應的關係。其餘是眾所周知的霍金之天文與宇宙的研究是基於廣義相對論了。
可是這些不涉正題的話,如何在電話上說得清楚?我就直截了當的說,霍金與愛因斯坦並無關係。
「不過呢,」我對報社訪員說:「我曾看過霍金的盧卡斯講座的就職演說。倒可以趁此機會為霍金提出三個問題」:
問題一,在你的就職演說中,你曾說「至於現在,計算機就做研究而言,是非常有用的『輔』助工具,但計算機必須由人腦指導。可是由最近計算機發展的速度看來,他們似乎相當有可能全面取代了理論物理。所以『理論物理學家』的末日可能已經來到,如果不是『理論物理』的末日。」現在已有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了,你仍持此見嗎?
問題二,你對自己初得ALS時是極度的沮喪,然後你逃避到華格納的雷霆般暴烈的歌劇音樂中。為甚麼是華格納的音樂,而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就是說:為甚麼你逃避到藝術之中而不是科學之內?你認為藝術的定義是甚麼?科學的定義又是甚麼?有一位英國藝評家克立夫.貝爾(C.Bell)(1881-1964)曾說:「一藝術作品是一個問題的全部解決」,他或許也就暗示了:一科學作品是一個問題的局部解決了,對貝爾那句話你同意嗎?
問題三,許多人認為科學的律則成為微分方程,而宇宙的始值是神學的事情。你的意思與他們不同。你以為宇宙的始值在科學中也應予討論與研究。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還是正式的敍述?
我把這三個問題匆匆電傳給訪員後,卻又引來了新的問題。元方說:我這裏有點信息。她給我看楊振寧給她的一封信,是七年前的信了,我打開來看:是有關盧卡斯的講座教授的故事。
楊教授的信先是說徐訏的《荒謬的英法海峽》,說好朋友黃昆夫婦,也就是黃昆與MissRees的故事,與這個霍金故事不相干,不在此重錄了。楊教授接着寫道:

另外一個真的故事你也會發生興趣:劍橋的一位有名應用數學家,叫Lighthill的,最近去世。他是Dirac與Hawking中間的LucacianProfessor,去世時大概78歲。他身體強健,而且喜歡做常人不能做的活動。曾經繞英倫海峽中一個小島一氣游泳一周,前後要十小時。而且1.曾這樣游泳過七次;2.每次都獨自游,不要有汽船跟隨。3.不穿橡皮衣;4.第八次周游時去世!有人說他去世時自己知道已患癌症。……
振寧 99年4月20日

元方給我看了這封楊教授的信後,但又與我討論起盧卡斯講座來,何以如此特別有名?又是些甚麼人物得此講座?
我只能簡單的奉答:
盧卡斯講座起源於你去過的聖約翰學院。這個講座如此有名,是因為牛頓。牛頓是第二位盧卡斯講座,盧卡斯則是聖約翰的一位成員。而第一位得此講座的是牛頓的老師貝若,「世襲」表之如下:
1貝若,2牛頓……n-2狄拉克,n-1萊特海路,n霍金。中間的……就不必寫了,我也不知道。這個「n」可能是15。
霍金在《時間簡史》中說,伽利略死後三百年是他的生年,那就是牛頓的生年是1642,霍金的是1942。
有個年代不用記也記住:即1666,甚麼倫敦鬧瘟疫;着大火;劍橋停課一年半,牛頓家的蘋果樹掉下蘋果,萬有引力想定之年等等大事都是1666年的或前或後一、兩年。
說到此時,我反問元方,「你講講啟示錄罷,為甚麼666一出現就表示有災有難呢?」
她說:那是屬於「密碼」的故事了。故事太長,又不能長話短說,文學界則是早50年前的1616年,莎士比亞與塞萬提斯都是那年死的,東方還有湯顯祖死於1616年。我說:是呀,這已出了「盧卡斯故事」的範圍。
2006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