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金斯基 - 邁克

尼金斯基 - 邁克

今晚演藝學院的香港舞蹈節節目,除了由伍宇烈擔任班主任的《梁祝學堂》,還有王榮祿領隊的《越》。這支舞篇幅雖短,野心卻大,企圖引導觀眾進入舞聖尼金斯基的內心世界探險,翻山越嶺爬高爬低,令以為可以舒舒服服坐靈魂沙發椅的無辜者飽受摧殘。
我上個月看的版本,由演藝學院學生充任靈界導遊。年輕人體力當然充沛,可是方向欠分明,景點的說明期期艾艾語焉不詳,教人跟得氣來氣喘之外,還有點問道於盲的感覺。只見一切陰沉黯啞,舞蹈員的動作大起大跌,就算我們樂意洗耳恭聽,也很難分享他們的痛苦--我懷疑他們自己也不清楚。
其實沒有什麼人清楚,包括尼金斯基本人。他那本轟動一時的爆料日記,早幾年終於出了未經刪節的完整版,可是仍然呢呢喃喃滿天神佛,潔本教人摸不着頭腦的地方依舊含糊,令人極度不安的效果一點也沒有改變。重重疊疊的犯罪感,起因不知道是太高的天份,還是找不到門匙的性囚牢,過了一山又一山,處處山窮水盡。要入世未深的學生揣摩這種無厘頭的瘋狂,確實難為他們。

世事真巧,比利時大師迪姬爾斯美嘉剛剛在巴黎城市劇場公演的《某夜某日》(D'unsoirunjour),第一段也向這位傳奇人物致敬。她大人大量,完全不作事倍功半的心理輔導,單單解剖前輩的名作《牧神的午後》,把埃及壁畫式的動作拆散重組,既釋放了狄彪西的音樂,同時替它塗上摩登的顏色。跳呀跳的,居然躍進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洩》,與大衞漢明斯打起無影網球來了。幽默感不特別豐富的尼金斯基泉下有知,恐怕也會禁不住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