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開鑼,全城哄動,不少相關產品應運而生,大賺球迷金錢。但內地不法商人,則藉此時機造假,瞞騙客戶,如假的世界盃指定足球、假的各國球衣等。事實上,外國企業對急速發展的中國市場,真是又愛又恨,一方面覬覦內地龐大的市場,但另一方面又憂心盜版、假貨的問題嚴重。於是,一些專門從事商業調查的公司便大有需求。
80年代來港工作的DerekElmer看到這個商機,於2000年創辦了I-OnAsia,協助企業從事各種調查工作,包括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品牌,及為企業的收購合併計劃進行事前調查等。去年成功為思科起訴內地假冒其註冊商標及產品的人士,4名被告於內地法庭被裁定罪名成立,分別被判徒刑1至4年,為歷來假冒商標案最高刑罰。該宗案件更成為04年全國侵犯知識產權十大案件之一。
落手落腳 實地調查
I-OnAsia的營業額由最初的300萬元,上升至去年的5000萬元,目前其客戶中,7成為入選「財富500」的企業,並於亞洲區擁有業務。I-OnAsia職員逾百人,於全球12個地方設有辦事處,並繼續擴張。
Derek指出,公司的服務受客戶讚賞,是因為公司職員會「落手落腳」,直接去現場調查,與其他調查機構主要在辦公室內,依賴數據進行調查、分析不同。「我們會去茶樓、大牌檔同目標機構的職員傾,了解他們的運作」。
他解釋,內地犯罪集團一般均很有規模,由生產至出貨有整個供應鏈配合,只要透過長期監控,便可掌握整個犯案流程。此外,I-OnAsia會聘用國內調查員協助,加上辦公室位於觀塘,故成本開支較低。
內地企業 委託增加
另一個成功要素,是I-OnAsia與內地相關監管機構稔熟,Derek不諱言自己有良好的內地人脈關係。他更表示,當公司完成整個調查,便會將所有證據,連同整個犯案流程圖提供予相關機構,讓有關當局可以根據資料破案,並公布結果。他個人認為,中國政府於「打假」方面其實已做得很好,以其幅員及可動用的人力,相對歐美等地的政府已有很好表現。
隨着中國本土經濟急速發展,中資企業正「走出去」,物色海外收購目標,Derek謂,過去以協助海外企業為主的調查服務,現時愈來愈多內地企業聘用他們,為收購對象進行事前調查。雖然有客戶覺得他們收費昂貴,但他認為,相對整項目收購可能佔不足百分之一,已可提供足夠保障,其實已十分便宜。
客戶擴至 投資銀行
此外,於「打假」方面,他亦接過一些內地客戶的「柯打」,調查在海外的冒牌國產名牌,例如「米酒」、「蠔油」及「菠蘿」等產品,「真係畀你估都估唔到!」
近期,公司又再將業務擴展至投資銀行方面,Derek表示,一些籌備上市的企業、或董事本身可能曾犯事,或刻意隱瞞事實,若任由其上市,對協助其上市的投資銀行、會計師行造成重大負擔。他深信,透過他的人脈網絡,公司有能力協助調查這些人士或企業的背景。
記者:黃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