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新興中產帶來投資契機

財來自有方:新興中產帶來投資契機

在美國的加息陰霾籠罩下,本周環球股市未見任何起色,還是全情投入看世界盃好了!4年一度的世界盃,已於上周五在德國慕尼克揭幕。港人一向熱愛足球運動,對這個萬人期待的「世界盃月」,早已望穿秋水。筆者也不例外,由德國對哥斯達黎加一戰開始,差不多每一場賽事都有捧場,可惜因為工作繁忙,未能學人家飛到現場觀戰這麼刺激。

據早前的新聞報道,有不少旅行團都藉着這個黃金機會,推出一些「世界盃觀戰團」,團費一點也不平宜,而有一家人就一擲40萬元跑到德國去觀戰,好不令人羨慕。
為了看精采的球賽,可以一擲千金,可見港人的消費力確實不弱。而事實上,隨着經濟快速增長,中產階層崛起,發展中國家的消費力絕對不可以小看。讀者們可以計算一下,目前發展中國家人口佔全球人口85%,其中中國便擁有13億人口,印度人口則超過10億,加上人口年輕,是極具潛質的零售市場。
以我們熟悉的中國為例,最近一份《現階段中國社會新中間階層的構成特徵》的報告便指出,根據全國抽樣問卷調查,有46.8%的被調查者認同自己屬於「中產」。經推算,現階段中產階層的規模大約佔就業人口的15%,即接近2億人,主要由經理層、專業技術人員和私營企業老闆構成,其規模每年將以1%的速度增長。

追求名牌炫耀地位

中產階層往往傾向通過「名牌」來顯示地位,而目前國內「消費中產」的人群,比例已達35%。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所做的《現階段中國社會「白領」消費行為》調查亦顯示,白領一族在個性化和炫耀性消費觀方面,明顯較普通人平均水平高出21.6%;白領群體中追求實用的人數達到44.5%,而追求品位和炫耀性消費的人合計為55.5%。這樣,衍生出來的消費能力就相當可觀了。舉凡日常生活需要的吃和穿,到名貴的汽車、住宅需求,都不斷成長。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中國每年零售消費金額,成長率都比經濟成長率高。例如2001年,中國經濟成長達7.3%,而零售消費總額則成長了10.1%;2002年經濟成長8%,零售消費成長11.8%;2003年發生SARS稍受影響,經濟成長9.3%,而零售消費成長率仍達9.1%。2004及2005年中國經濟分別增長9.5%和9.9%,零售消費金額增長幅度竟高達13.3%和12.9%。顯然,經過長時間的經濟成長,所累積下來的消費力在這兩年開始爆發出來。而且基於消費習慣的養成、農民收入增加、人民幣升值等利好因素,市場相信中國消費金額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今年首4個月,中國零售消費總額已較去年同期增長13%至2.42萬億人民幣;照這樣看來,不出4年,消費總額就會突破10億元。

收入提升帶動消費

其實,這並不單單是中國獨有的情況,其他新興市場如印度、東歐以至拉丁美洲,亦有出現類似情況。以印度為例,目前屬於中產階層的人口便達2億,並且正在快速增長中;當地中產階層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人。早些年份,瑞銀財富管理便發表過一份報告,指中國和印度合佔的全球本地生產總值比例,在過去25年內增長逾倍至16%。估計到了2030年,兩國消費者的總購買力將較美國高出5倍。上周筆者提及尋找長線的投資趨勢,「人口老化」是其一,「新興中產的崛起」便是其二了。
這群新興中產的收入有顯著的提升,刺激他們對改善生活質素的期望,進而帶動當地房地產、個人護理及教育等需求的上升,有利相關股票的長期表現。只要看看中、印兩國的房地產市場,便不難看到這股潛力無限的消費力。
即使過去中國政府已實施宏觀調控措施,意圖把房地產市道降溫,但去年中國樓價仍錄得相當增長,迫使中國政府要進一步加大調控力度。印度樓市就更厲害,過去1年被譽為印度「硅谷」的班加羅爾,租金最少上升了15%;某些地區的新建高檔房的增長更逾3成。孟買中產階級住房的平均價格在過去3年便上升了40%。
還有奢侈品市場,據聞受惠於「金磚四國」的銷售猛增,去年全球奢侈品市場規模擴大至1430億美元。去年全球最大奢侈品公司LVMH盈利上升21%至創紀錄水平,歐萊雅(L'Oreal)盈利也大增37%,而擁有Gucci等名牌的法國零售商PPR最近亦宣布,去年旗下奢侈品部門盈利激增35%。該公司行政總裁皮諾有信心在新興市場帶動下,公司盈利續有理想表現。
無疑,趨勢已經放在眼前,問題在於讀者們能否掌握,選取到可受惠的投資項目。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