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內地銀行趕上市全因世貿

理財智慧:內地銀行趕上市全因世貿

今年的年尾,就是中國要遵守世貿協議,開放國內金融業規定的最後限期,屆時外資銀行便可以在國內從事人民幣業務。
對於中國銀行業來說,潛在的挑戰將會非常之大,如果在年底之前改革尚未完成,那麼在開放市場之後,中國的銀行可能會處於不利的競爭位置。在這背景之下,可以解釋為甚麼今年有那麼多內地銀行股在香港上市。
在商業銀行排名首6家銀行之中,已上市的有交通銀行(3328)、建設銀行(939)及中國銀行(3988),而快將上市的有中國工商銀行及招商銀行。至於4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的農業銀行,因為技術性及歷史任務的問題,未必能夠及時上市,而且有傳聞指農行有可能要進行重組。至於重組之後,業務會歸入其他國有商業銀行,還是再作獨立上市?便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如果農行要獨立上市的話,在今年之內,都應該不能達到此目標。

國壽跌近心理關口

近日港股大幅下挫,除了是跟隨外圍股市走勢之外,還因為早前港股升幅過巨,因而有獲利盤的出現。相對其他區內股市來說,港股的跌幅已不算厲害。
早前中資金融類股份抗跌力甚強,就算恒生指數下跌,這些股份跌幅相對沒有那麼大,如中國人壽(2628)便由去年低於5元一直升至12元以上,盡顯其強勢。但昨日國壽股價大幅下跌0.75元,跌近10元的心理關口,顯示中資保險股的沽壓非常之大。
如果按照傳統智慧,當強勢股也開始下跌,究竟是表示跌勢已快將完結,還是中資金融類股份的基本因素開始逆轉?
由於預計有不少金融類股份快將上市,在供應增加之下,投資者開始看淡此類股份前景,於是紛紛沽貨?又或者其實是受背後的對沖基金活動所影響?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