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職業女性數目不斷增加,而她們不時忽略對子女的照顧與培育,有專家指出疏忽照顧或經常轉換日間照顧者,可以導致3歲以下嬰兒患上反應性依附障礙症(ReactiveAttachmentDisorder),影響他們長大後與他人建立持久關係的能力,甚至會聯繫「盟友」對抗鮮於照顧他們的父母,所以呼籲照顧者留意嬰兒的各種反應,並及早向社工求助。 記者:趙燕婷
來自美國的培育幼兒專家南茜.湯瑪士(NancyL.Thomas)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反應性依附障礙症的成因是幼年時被疏忽照顧,或突然與主要照顧者分開如母親離世、遭到遺棄、交由他人照顧等,估計美國約有150萬名患者。
她強調「兒童可能因而不願相信別人,更不願付出感情與照顧者建立密切關係,因為他們或會認為即使付出感情也不會得到回報,直接影響孩童成長。」此症也可導致患者發育遲緩。
按摩擁抱重建連繫
她又稱若患者沒有得到適當治療,長大後或會刻意親近陌生人和任何他們視為「盟友」的人,以對抗照顧者;又或會設法離間成年人,令父母、老師和家長等互相對立,造成對峙局面,藉以減低他們備受威脅的感覺。
為預防幼兒患上此症,父母應在子女出生後首年盡量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要,把孩子「加冕為王」;新的照顧者如寄養父母和保母等,應多以眼神接觸、擁抱和微笑等藉以贏取嬰兒信任,與他們建立連繫。
照顧者一旦發現嬰兒出現高危警號,如被觸摸時顯得畏懼或驚慌、甚或出現自虐行為等,應即採用母乳餵哺、按摩及擁抱等與嬰兒重建連繫,情況嚴重則應向社工求助。
三歲前勿轉照顧者
本港不少父母均需外出工作,她提醒若父母每天有多於四小時,未能直接親自照顧子女,就必須僱用保母擔起主要照顧者的角色,而且在孩子3歲前不應轉換照顧者,以免出現連繫中斷的情況,「若小孩剛與照顧者建立了良好關係,照顧者即被轉換,他們就會對後來的照顧者失去信心,擔心他們終會離去。」
南茜.湯瑪士日前獲本港志願組織「母親的抉擇」邀請來港主持講座及活動,該組織並已繙譯其著作《WhenLoveIsNotEnough》為中文本《當愛還未夠》發行,詳情可致電25374122查詢。若市民發現子女出現反應性依附障礙症的病徵,也可致電該組織聯繫社工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