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港交所新產品牛熊證正式登場的日子,但交投不算活躍,而且參與發行牛熊證的發行商,比預期之中少很多。
獲准發行窩輪的發行商共有十多間,但第一批參與發行牛熊證的發行商卻只有4間,而佔有窩輪成交很大份額的部份窩輪發行商,更未有參與首批牛熊證的發行。究竟是發行程序需時,還是部份發行商根本沒有興趣參與?是不知道怎樣參與,還是希望觀望一段時間,看看市場反應之後,再作打算?
跌市牛證風險高
第1批牛熊證涉及7隻證券,當中有5隻是牛證,2隻熊證,這個比例尚屬正常。如果牛熊證亦像窩輪一樣,主要銷售對象是散戶的話,相信牛證會比較受到歡迎,因為散戶多喜歡做好倉而不喜歡或不懂做淡倉。在跌市之中,他們寧願不參與股票買賣亦不願做淡,但在跌市之中,持有有自動贖回機制(突然死亡)牛證的風險,較同樣條款的認購證高,因為持有者根本不能守,因此牛熊證在近日市況轉淡的情況下推出,似乎不是最佳時機。
世盃賽期股市淡
對於窩輪發行商而言,發行牛熊證的利潤不算吸引,因為有「突然死亡」的贖回機制,因此發行商在對沖方面成本可能較窩輪為高,故發行商取態欠積極,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是近日市場焦點轉向世界盃,而部份基金經理為了觀看世界盃,支持他們國家的球隊,可能減少在股市買賣的活動。少了這些基金大戶積極參與,股市偏軟的情況亦是可以預期的,這亦使牛熊證的推出顯得有點不合時。
既然世界盃的賽程早已安排,港交所卻安排在此段期間推出新產品,是否有點兒高估產品的吸引力?在世界盃期間,散戶投機者最喜歡參與的投資活動,可能不是交易所的衍生工具,而是馬會的賭波活動呢!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