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故事:捍衛病房小孩的遊戲師

醫療故事:捍衛病房小孩的遊戲師

醫生哥哥會否把我的血抽光?帶口罩的護士姐姐是否沒有口鼻?住在醫院,會否沒電視看,沒飯吃?這些大人沒有的恐懼,會在剛住院的小孩腦中團團轉。高級醫院遊戲師江小萍說,醫院遊戲為他們解答上述疑問、擺脫恐懼、發洩情緒,卧病在床也懂得笑。利針刺進肉裏,良藥送進嘴裏,起碼不會痛上加痛、苦上加苦。

「做嘅嘢好有意義」

江小萍的英文名叫Pony,病房小孩都叫她「小馬姐姐」或「燒賣姐姐」。磁力共振測試叫「照相機」,插在鼻孔的喉管則叫「貓鬚」。剛進院的小孩可替特製公仔除口罩、抽血、洗腎;患癌公仔的頭髮更有魔術貼,化療後脫髮也變得輕鬆。醫生替小孩打針時,遊戲師會趁針刺進的關鍵時刻,按下會貓叫的發聲玩具,或給小孩看着萬花筒,分散注意力。
病房生活不易捱,有個12歲男孩患上腎炎,父母離異,媽媽不再探望他,類固醇治療令他面部浮腫。他怒得撕掉掛在床邊的病歷紀錄,對着身邊的人大叫大哭。小馬姐姐送上鷹粟粉,加點水,讓他握在手裏,怒氣在指縫間滲出來,「我教佢,發洩係好,但係唔可以發洩喺人哋身上。佢玩完心情好番好多,唔再搵人出氣。」
不是每個小孩也能下床玩耍,小馬姐姐曾遇上一個4歲女孩,因先天性脊柱問題,長期卧床,連吞嚥也有困難。小馬姐姐外出執拾樹葉,讓女孩用不太有力的手弄樹葉畫。縱使不能吃,也讓她閉眼嗅着不同食物的香氣,玩猜食物遊戲。就算永遠躺在床上,遊戲令她覺得自己仍是個有用的人。
小孩住得開心,不代表會病好。小馬姐姐說,與她玩耍的小孩有些會在病房逝世,「總算陪佢行過一段路,令佢開心,我覺得就算佢最後過身,做嘅嘢都好有意義。」
小馬姐姐來自智樂兒童遊樂協會(Playright),提供公立醫院遊戲服務,捍衞病房小孩玩耍的權利,欲查詢捐款詳情可致電28982922。
本報記者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