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開鑼前夕,遇上港股反覆波動,證券界人士眾口一詞說,五窮六絕加上世盃效應,港股成交將會縮減,要待世界盃後,基金經理「歸位」,股市才有明顯方向。事實是,世界盃舉行期間,市場每日的平均成交額明顯減少,造就「有心人」較易操控的市場環境,因此,投資者在此期間應忌沾手窩輪,以免遭人「夾死」。
財經資料研究組分析過往三屆世界盃舉行前後及期間的每月平均成交額後,發現世盃進行期間的6月及7月,會推低當月平均成交額,反映世界盃會減少投資者入市的意欲。1994及2002年在6月至7月舉行的兩屆世界盃,與同期5月平均成交額相比,錄得平均有28%跌幅。1994年6月及7月的平均成交金額由5月的42億萎縮至30及31億,2002年則由5月的94億減至6月及7月的66億及67億。除1998年6月錄得輕微升幅外。
世界盃效應無延伸性
至於對6月及7月的世界盃效應又會否應驗於非世界盃年份呢?我們分析由2000年至2005年,1月至8月的平均成交額,發現只有2005年的6月及7月才有低成交額的現象,其餘年份的6月及7月都有高及低的成交額。因此,世界盃效應並沒延伸性的,其只會存在於世界盃年份。
據過往四屆世界盃期間全球股市表現,以開賽前一天指數收市,與賽後首個交易日的收市比較。先看港股,升、跌各佔一半,不過,以值博率而言,股民不宜入市,皆因跌市幅度大於升市幅度。恒生指數在近兩屆(1998年及2002年)世界盃期間分別跌3.48%及7.81%,但1990年及1994年則分別升7.63%及1.89%。
另外,世界盃後一個月,港股上升的機會是1比3,只有1994年在美國舉行的一屆世界盃,港股在一個月後累升344點,升幅3.74%。不過,這次升勢對散戶來說其實是一個陷阱,因為當年內地首次實施宏觀調控,加上本港樓市滑落、銀行利率上揚,港股年尾曾跌至7707點全年低位,全年跌幅3895點,位居全球之首。至於其他三屆均錄得下跌,其中以1998年世界盃後遇上金融風暴,恒指暴挫跌穿7000點水平。
上屆世界盃在亞洲區舉行,恒指以至反映亞洲區股市的摩根士丹利亞太指數均跌逾半成,但這並不代表亞太區投資者為了睇波而忘記炒股,因為同期全球股市均下跌,反映美股表現的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及反映歐洲股市表現的杜瓊斯STOXX600指數均下挫,其中標普500指數跌接近一成。
究其原因,當年巴西及阿根廷相繼出現經濟危機,加上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當年港股由年初11350點,至2月初10409點低位後回升,5月中升至全年高位後便一沉不起,世盃舉行前港股已開始跌勢,直至世盃完結,港股仍「未有耐」見底,直至10月10日港股才跌至8858點全年低位。
主辦國對恒指無影響
另外,1990年及1998年兩屆世界盃均在歐洲舉行,但兩屆世盃期間恒指表現一升一跌,亦反映在哪裏舉行世界盃對恒指表現並無直接關係。不過,要注意的是,美資在1993年才大舉進軍香港,在美資來港前的1990年世界盃,在賽事期間港股不單並未有跟隨美股及亞太區股市下跌,更有達7.63%升幅,期內歐洲股市亦只升0.85%。至於在美資來港後的1994年世界盃,雖然在美國舉行,但港股及亞太股市在世盃舉行期間均有上升,相反美股及歐洲股則下跌。
總而言之,世界盃舉行期間,每日平均成交額的減少,市場相對地變得容易操控,因此,投資者在此段時間應遠離窩輪,避免被人「夾死」。
蘋果財經資訊研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