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的香港經驗

「有容乃大」的香港經驗

余杰 獨立中文作家筆會成員

二○○六年五月,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辦的國際筆會七十二屆大會上,發生了小小的引起爭論的插曲。在這個插曲之中,「有容乃大」的香港經驗得以彰顯。
起因是這樣的:一群來自南非布林族的白人作家,希望他們成立的「比勒陀尼亞筆會」能被國際筆會吸納為正式成員。此議案在○五年的筆會大會上遭到否決,許多非洲國家的黑人作家均認為,「比勒陀尼亞」的名字是殖民時代的象徵,這一指稱浸透了非洲黑人被奴役的血淚,以此命名一個白人作家的筆會,帶有明顯的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色彩,這一事實乃是不可接受的。

促進香港多元文化

在今年的大會上,「比勒陀尼亞筆會」的代表再次提出其要求。一位文質彬彬的白人作家闡述了他們的願望,談及其激賞的「香港經驗」——在作為前英殖民地的香港,就存在着兩個使用不同語言寫作的筆會:香港中文筆會和香港英文筆會。這兩個筆會分別聚集了兩批作家,他們和平相處並有各種形式的合作,為甚麼南非不能複製這樣的好經驗?
此時,來自香港中文筆會的著名詩人孟浪發言,與來自全球百多個國家的作家分享了他所體認的寶貴經驗:作為生活在香港的、用中文寫作的中國作家,我們當然反對殖民主義和殖民文化。但,在香港結束了其殖民地處境後,許多西方國家的人士,包括作家,選擇在香港生活。他們也是「香港人」的一部份,他們的英文寫作和文化創造,也參與並豐富着多元的香港文化。我們不會視他們為敵人,相反是我們的朋友。近年,香港中文筆會和香港英文筆會密切合作,共同促進香港多元文化的融合。

讓歷史和現實決定

這番話贏得熱烈的掌聲。原來對此議案持否定態度的南非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戈迪默也改變了她的看法。她指出,「香港」固然是一個讓人聯想到殖民時代的名字,但我們不能輕易改變這個名字,進而試圖改變歷史。
在南非,有黑人作家和白人作家組成的兩個筆會,這是由南非的歷史和現實所決定的,這兩個筆會也許能像香港的兩個筆會一樣成為親密的「兄弟筆會」。
戈迪默的講話結束後,大會對該筆會的申請進行表決,結果是四十多票贊同、九票反對、若干票棄權。許多此前囿於「政治正確」觀念的歐洲筆會和非洲筆會也都投了贊同票,申請於是得以通過。孟浪所分享的「香港經驗」功不可沒,我們開玩笑說,孟浪應該成為「比勒陀尼亞筆會」的「榮譽會員」。

立足於寬恕與和解

十年前,南非以非暴力的、和平與愛的方式,結束了種族隔離時代。「沒有調查就沒有真相,沒有真相就沒有寬恕,沒有寬恕就沒有和解,沒有和解就沒有未來」——正是在曼德拉和杜圖大主教兩位偉人的帶領下,在調查、真相、寬恕與和解的基礎上,南非各種族化解仇恨,共同走向光明的未來。這種南非經驗,理應值得處於艱難的政治及文明轉型期的中國大陸虛心學習。
與此同時,被譽為「東方明珠」的香港,則以其「有容乃大」,以其生機勃勃的文化生態,為包括南非在內的其他國家的文化人提供了一個參照的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