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志在《海神號》生還者名單上佔一席位,反映的除了「基銀」的不可忽視,同時證實這支弱勢雜牌軍,近年於荷李活已經成了見慣見熟的街坊。就算言行怪怪地,打扮的口味和住隔籬的麻甩佬顯著不同,也漸漸被普遍接納,雖然未必肯攬身攬勢大被同眠,卻不介意他們棲身在同一隻救生艇上殊途同歸。
心水清的旁觀者辯駁:那個企圖跳海而被海跳返轉頭的叔叔,充其量只代表同志得到半席位,另外的半邊屁股,坐的是老人優惠座。歷險隊其他成員,年紀的確比他小,美國人不敢開罪樂齡人士,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俗語說薑越老越辣,一旦發起火來,點火頭的興嘆惹不起為時已晚;比較聰明的做法是未雨綢繆,魚貫登上方舟的生存者嘉年華,不敢不預他們一份。並且,因為醫療日進,壽命大幅度增長,下坡路的人口數目比半世紀前多了一大截,人多自然勢眾,更加不能得罪。
要是你因此認為他們兜個圈抄襲了我們的敬老美德,那又不免會錯意。敬和怕,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緒反應——我們以「敬而遠之」含蓄表達「怕咗佢」,語言上的藝術成就縱使高,卻有誤導後生之嫌。幸好佔了便宜的人通常沒有追究原因的習慣,反正袋袋平安,管他以必恭必敬的態度雙手奉上,還是夾着尾巴買你怕。
急需解決的,反而是老的界定。五十五歲的超市女顧客,是阿姨、阿嬸還是阿婆?六十歲的巴士男乘客,你應該稱呼他阿叔、阿伯還是阿爺?不知老之將至,是我們現代人的共同盲點,不說別的,歷史上幾時有這麼活潑的老嫗老坑,面不改容穿着青春便服到處招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