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荷李活近年翻拍成風,編劇青黃不接,到底是人云亦云,還是真的事態嚴重?除了《KingKong》與《海神號》(Poseidon)、近年還有其他翻拍的例子嗎?有!《深山大屠殺》(TheHillshaveEyes)、《恐怖蠟像館》(HouseofWax)、《朱古力掌門人》(CharlieandtheChocolateFactory)與《強戰世界》(WaroftheWorlds),全部皆為舊片重拍。勢估唔到,原來香港樂壇與荷李活不謀而合,都要靠食懷舊條水。
對於重拍,荷李活投資者有這樣一個說法,說可以擴充觀眾的年齡層。以《凶兆》為例,原著於1976年上映,30歲以下的人大部份沒看過,換言之,新瓶中的舊酒等同新酒。同時間,看過此片的人年過45歲者眾,這批觀眾本來已較少上電影院,因為懷舊,重新入場。打打算盤,潛質觀眾有增無減,有數圍!言之鑿鑿,說到底還是要看新版的質素,珠玉在前,要是劣評如潮,只會得不償失。
新《凶兆》絕對忠於原著,在片首添加911、南亞海嘯等新聞片段作引子,已是全片的最大改動。就此,不少影評人批評電影無法推陳出新,我認為原著劇本難得精密,故事與人物設定近乎無懈可擊,執拗作出改動委實不必。最令我欣喜的是,新《凶兆》沒有犯上大部份remake的通病──不像《海神號》,此片沒有盲從科技,在數碼特效的運用上十分克制,沒有破壞原版的深層恐懼特色。影像處理得宜,前任保母、記者與嘉芙(魔童戴民的養母)之死比原版拍得出色,出現在嘉芙夢中的奇異片段夠驚嚇,大有寇比力克(StanleyKubrick)的風格。
讚完到彈,忠於故事不代表剪接手法也要一成不變,此片的剪接舊式,頗像電視劇。電影節奏也略嫌緩慢,中段有點悶場,相反,結尾大義滅親一場卻太倉卒,原版中一念之仁的無奈感盡失。最敗筆是配樂,原版中兒童合唱團的歌聲教人不寒而慄,在新版中換上毫無特色的公式化配樂。演員方面,飾演保母的米雅花露一枝獨秀,其餘的皆被原版中的演員比下去。
《凶兆》電影共有三集,第一集算是一次不俗的翻新,若能繼續拍下去,我倒想看看本來拍得很爛的第三集,能否憑新版收復失地。
撰文:阿童牧
《凶兆》(TheOmen)
導演:約翰摩亞(JohnMoore)
演員:史謬斯戴維費薩柏德烈(SeamusDavey-Fitzpatrick)
米雅花露(MiaF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