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國首個「文化遺產日」。在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廣州,共有五個項目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象牙雕刻和粵繡兩項躋身「西關五寶」的工藝。不過,這些傳統工藝卻面臨傳承乏人、市場萎縮、精品展示無門等困境。
文化部近日公布的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合共518項,其中由廣州巿政府申報的共有五項,分別是廣東音樂、獅舞、粵劇、象牙雕刻和粵繡。其中象牙雕刻和粵繡聯同玉雕、木雕和廣州彩瓷,被稱為「西關五寶」,已有數百以至上千年的歷史。
牙雕技法 稱冠全國
據《廣州日報》報道,廣州牙雕始於晉代,至少有1,700多年歷史。早在宋代,廣州工匠已能製作出內有三層且層層可轉動的象牙球,被冠以「鬼工球」的美名。經過工匠代代鑽研創新,廣州牙雕逐漸憑藉鑲嵌、雕刻、編織三大類技法稱雄全國。
不過,聯合國在1989年以保護瀕危動物為由,宣布禁止象牙貿易後,廣州牙雕開始面臨生存危機。由於牙雕廠只能利用庫存象牙和國家定點供給的極少量象牙進行加工,導致象牙價格較20多年前每公斤200美元飆升數倍以上,一些小廠不堪重負而破產。牙雕工匠人數也隨之銳減,以規模最大的大新路廣州象牙工藝廠為例,員工從高峯時的1,000多人減至目前的幾十人。
牙雕大師李定寧則慨歎現在甚少新人入行,良徒難覓:「牙雕學成很難,沒有十幾年的苦功夫,別說自己設計作品,連雕刻技法都未必能掌握全。製作者需要有很好的美感和美術功底,否則只能成為匠人,而非『大師』。」
不過,廣州牙雕業開始出現復興的迹象。在象牙稀缺下,廣州工匠困中求變,包括轉用河馬牙,發展骨雕技藝等。在上月亮相廣州的象牙雕刻精品展上,展出了一顆直徑18.8厘米、內藏60層的象牙球,據稱是目前全球層數最多、體積最大、分量最重的象牙球。在大新路廠,多達數十層的牙球並不算稀奇,其中一顆52層的大牙球還巧妙嵌入了「羊城新八景」,其市價估算高達173萬元人民幣。
中國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