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均壽命愈來愈長,男性平均壽命達78.6歲,而女性更達84.3歲,令退休成為重要的課題。最近一項有關退休生活的調查顯示,受訪者希望退休的年齡平均為53歲,比現時65歲的退休年齡早了12年,而退休後若遇上突如其來的醫療開支,儲蓄金額將不足以應付所需。
現時的強積金供款明顯不足,加上新一代的年輕人多不願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因此,若單靠儲蓄,恐防會入不敷支。市民宜趁年輕時開始部署退休計劃,並確保有足夠的醫療開支儲備,才能實現提早退休的夢想,安享晚年。
問:若我在32歲開始為退休作準備,每月儲蓄4000元,是否足夠應付退休生活所需?
每月儲蓄4000元是否足夠,需視乎退休後所要求的生活質素、身體健康狀況、投資回報等等;但須注意的是,退休後的醫療開支,很易便會蠶食掉退休儲備。
根據統計數字,退休後的男性在往後17年的平均醫療開支費用約為72萬港元,女性由65歲退休至85歲期間則需要約88萬港元,此數字還未計算按年遞增的通脹。因此,每月4000元的退休儲蓄,可能只足夠年老時的日常生活所需,未必足夠維持退休後的生活質素及醫療開支。基於此,在職人士除了要盡早為退休作準備外,亦可考慮附加一些終身醫療保障及設有固定保費的危疾保險計劃,避免醫療保費隨年齡而上升,令理財失卻預算。
問:調查顯示, 港人認為在退休後,平均需要500萬元的流動資金,才足以應付生活所需。我應否以此為目標?
退休時需擁有500萬元流動資金,是指相等於現時的500萬元。若閣下尚有20年才退休,計入每年3%的通脹,屆時便需要900萬元的儲蓄。當然,需要多少錢才足夠退休,難以一概而論,然而退休保障屬長線投資,愈早安排愈好,因為供款年期愈長,可以更有效減低投資市場變化的風險。
問:計劃退休投資時,應考慮哪幾個因素?
投資者應從多方面考慮,包括期望退休後的生活質素、距離退休年齡及預期壽命、中短期套現需要,以及風險承受程度等。
一般而言,要維持同等水平的生活,退休後的每月支出約為在職時收入的7成;若投資者每月收入為港幣2萬元,退休後每月便需要港幣1.4萬元。
假若現年35歲,計劃於65歲時退休,並預計尚有20年壽命,強積金供款只能夠提供退休後1/3的生活開支,所以必須作額外儲蓄投資;而在揀選投資組合時,便要分析個人承受風險的能力、投資工具的預期回報等。
市面上一些退休計劃,除了透過專業基金經理投資,還擁有終身「年金」特色,儼如一份長俸保證,確保投資者終身收入穩定的同時,投資者更可於投保時自行選擇退休年齡,正好滿足不同人士對退休的要求。
問:退休人士在選擇退休理財計劃時,與在職人士有何不同?
相對在職人士,退休人士應「首重保本、次重資金流動性」,把握資產多元化、跑贏通脹、減低風險這三項重點。投資策略應以保守及穩定為原則,不宜僅買1隻大藍籌股,單單賺取利息回報,亦不要以為有足夠錢退休便不用投資。
退休人士可選擇中及低風險的投資,考慮將約一半的退休金放在投資相連保險產品,揀選以現金基金及債券基金為主的投資組合。這做法的好處是,不但可享有人壽保障,更有專業的基金經理代為管理資產,賺取穩定的回報。其餘的退休金則可預留作流動資金,支付日常生活所需,以及外出旅遊及醫療費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