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借民意打擊廣播機構

政府借民意打擊廣播機構

繼窮追猛打香港電台,政府多名高層官員近日罕有地高調插手商業電台《架勢堂》涉侮辱女性風波,不少傳媒中人認為,政府開始使用一些非政治手段,整治「唔聽話」的傳媒機構,有立法會議員也說,類似手段是港英時代慣技,既可避開政治攻擊,又可以令民主派難以出手抗衡。有學者更認為,這些事件打擊了傳媒機構的形象,就算日後這些機構的言論自由受打壓,公眾也未必願意挺身捍衞。

事先張揚製造輿論壓力

廉署昨日高調公布拘捕港台員工,有港台員工私下分析,案件尚未進入起訴程序,但被捕員工的身份及案情卻從非正式渠道曝光,情況罕見,就像廉署過往對付政府「眼中釘」一般,因此類個案未必有足夠證據入罪,廉署卻以事先張揚手法製造輿論壓力,令公眾覺得整治港台合情合理。
有立法會議員說,現時政府對付傳媒手段,與港英年代打擊異見團體及傳媒方式如出一轍,「好似用廉政公署打港台呢一招,其實港英時代已經成日用,若果係私人機構,就用埋稅局等查你,總之入唔到你罪,都搞到你一身蟻。」
他又以商台《架勢堂》事件為例,政府眼見民意普遍感到不滿,多位高官隨即出手加壓,連廣管局也公開表明嚴辦事件,「政府最叻食住民意,就算明知背後可能有政治考慮,我哋想撐(商台)都冇得撐。」
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認為,傳媒日後要更加小心言論,特別是經常批評政府的傳媒,只要有任何犯錯,引起公眾不滿,政府就可以借勢打擊。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說,《架勢堂》事件難免令人聯想到政府欲殺雞儆猴,因為政府的確不滿商台一些節目,若商台因這類犯錯令公眾認為「商台都係衰」,日後商台的言論自由受打壓,公眾也未必願意相助。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