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快將推出牛熊證(CallableBullBearContracts,簡稱CBBC)。港交所希望牛熊證能像窩輪一樣,受到投資者的歡迎。問題是,普通散戶對於牛熊證的認識有幾多?發行商是否喜歡發行這種產品?而港交所對於這種產品的教育又是否足夠,會否像窩輪一樣,引發投資者對發行商的一些批評?
「牛熊證」是港交所對有關產品的叫法,如果從網頁搜尋器之中鍵入「牛熊證」或英文「CBBC」的話,相信除了港交所網頁,其他地方很難找到有關資料。
根據港交所的投資者教育文件顯示,牛熊證源於英國及澳洲,在英國那些產品叫做CFD(ContractforDifferences),而其他地區則主要以場外形式買賣,例如有TurboCertificates的品牌。
英國的CFD有點像股票期貨,而與股票期貨不同之處,是期貨價格會有高低水。因為有高水或低水,使到買賣股票期貨的投資者要承擔較大的風險。
不存在高低水問題
原則上,期貨價與現貨價的走勢應該是相近,但波幅則未必一樣,而這種期貨價未必跟貼現貨價格走勢的風險,叫做「差價風險」(BasisRisk)。正因為有差價風險及高低水的問題,再加上散戶要先開設按金戶口才可以參與股票期貨的買賣,因此雖然香港股票期貨一直未能普及。
英國的CFD很像期貨,兌換率與現貨也是1比1計,但它比股票期貨優勝之處,是不用擔心高低水問題。
因為CFD的買入賣出價是以現貨價計算,然後再加上一個財務費用,這樣投資起來,投資者便有一個預算。只需要財務費用透明度高及合理,投資者便有數可計,不用擔心高低水會侵蝕利潤,而這亦是CFD的賣點及能在英國取得成功的其中1個原因。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