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猶猶豫豫、進退不定了一段時間後,國民黨及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先生昨天終於要奪回「倒扁」的主導權,正式宣布推動罷免總統陳水扁案,並會開展全民聯署的行動要求陳水扁辭職下台。馬英九在宣布有關決定的時候同時呼籲民進黨要「大義滅親」,支持通過罷免案讓台灣人民有權透過公民複決的程序決定陳水扁的去留。
馬先生希望民進黨能大義滅親,並不僅僅是一個漂亮的說詞或是道德上的呼籲,而是有實際政治需要的。根據台灣的憲制及法律規定,要成功提出「總統罷免案」必須得到三分二立委支持,目前國民黨及泛藍陣營立委在立法院雖然是多數,但議席遠不足三分之二大多數,必須有至少二十五位民進黨立委倒戈罷免案才有希望邁出第一步、才有希望交由公眾投票複決。此所以馬英九先生積極呼籲民進黨人要大義滅親、要加入「倒扁」行列,若果民進黨人「企硬」支持陳水扁或只有少數人倒戈,罷免案便可能胎死腹中,無法有任何實質進展。
從初步的反應看,民進黨並沒有退讓或「大義滅親」的打算,黨內實權人物如蘇貞昌、游錫堃等紛紛批評國民黨及馬英九是希望透過罷免案奪權,他們更反過來要求國民黨停止政爭、把焦點放在經濟民生事務上。換言之,台灣兩大政黨、兩大陣營在罷免總統案上正朝着互不相讓、各走極端的方向發展,這不僅令朝野對抗更趨激烈,更將進一步削弱台灣政府的管治權威及效率,甚至令政府施政陷於癱瘓;對台灣人民來說、對台灣尚未完全成熟的民主體制來說,這實在是有害無益的。
政黨之間因罷免或彈劾總統問題互不相讓、各走極端並不是台灣獨有的情況。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第二屆任期內因為涉及性醜聞及說謊而被國會共和黨人提案彈劾,民主黨人則全力為克林頓護航,最終令彈劾案無法通過,克林頓成功保住總統寶座;但經過這次赤裸裸的黨爭後,民主共和兩黨形成了極深的隔閡,他們不僅在克林頓餘下的任期互不相讓、互扯後腿,即使在克林頓離任後、在共和黨的喬治布殊總統上台後關係也沒有改善,甚至兩黨選民也逐漸變得壁壘分明,不肯輕易妥協。台灣的民主政制不及美國成熟及有傳統,台灣政黨間的共識及合作基礎只有比美國更薄弱,若果美國也因為罷免或彈劾總統而令政黨間裂痕擴大,難以有效合作,台灣的情況只有更壞、更嚴重,台灣的黨爭只有更激烈、更不理性;這樣下來,台灣政府怎能有效通過法案、怎能有效推展政務呢?
更讓人擔心的是,台灣的黨爭很容易跟族群矛盾、跟地域矛盾拉上關係。當國民黨及泛藍陣營以罷免案步步進逼時,以台灣省籍居民及南部地區居民為主力的民進黨極可能祭起「悲情牌」、「族群牌」作反擊,把事件說成是外來人對本省人的迫害、是象徵外來勢力的國民黨對代表本省人的迫害,並以此激起民進黨支持者的反彈、反抗情緒;到時候黨爭便可能不再局限於立法院、不再局限於政壇,而是散布整個台灣、而是散布於民間,甚至引發兩派支持者直接衝突、甚至令黨爭充滿火藥味。這對台灣的政治穩定、社會安寧肯定會造成重大的傷害。
要避免黨爭惡化、要避免黨爭撕裂台灣政壇及社會,陳水扁總統自願因家人涉及弊案而下台是最佳選擇,陳水扁先生有這樣的政治、道德勇氣作這樣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