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公布首季經濟增長為10.2%,但一般相信,實際的增長速度可能遠高於官方數字。近期國家統計局發放各省分及主要城市的增長數字,當中發現甚少地區的增長率是低於國家平均值的,反映上述整體經濟增長被低估的假設,似乎頗有根據。明顯地,中央正努力嘗試遏抑經濟過熱的潛在風險,惟在需要顧及政經穩定發展的大前提下,宏調力度料將保持溫和,經濟增長料可維持在偏高水平。
過往當出現投資過熱的情況,中央可透過調控銀行息率來減低貸款過份增加。然而,由於外圍持續對人民幣升值抱有憧憬,熱錢不斷流入,加上非官方的借款渠道湧現,導致調控信貸增長的難度大為提高。
利率調控陷兩難
現時中央在調校利率政策方面遇上了兩難局面:假如政府只調升借貸利率而保持存款利率不變,兩者之間的息差便會擴闊,變相鼓勵銀行增加借貸速度,違反了加息的原本目的;假如政府同時調高借貸及存款利率,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又會因此而被進一步推高。由此可見,透過利率政策來調控經濟增長,效用實在不大。較可行的辦法,相信是透過直接提高銀行的儲備金比率來限制貸款增長。
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持續,以及國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導致房地產市道熾熱起來。
由於房地產價格與銀行的借貸質素及民眾的財富水平息息相關,若樓房價格出現大幅下調,對社會及經濟穩定,將會構成傷害。因此我們相信,有關房地產市場的宏調措施,力度將會極為溫和,估計中央並非真的樂意看見樓房價格出現大幅下跌,只是希望價格的升幅能逐漸減慢。
有些人提出,何不加快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從而讓升值的預期降溫,並減少熱錢流入?然而,這方法卻會對中國的出口業造成打擊。由於中國的出口是以低成本為主要的競爭優勢,本身貨品並不存在多大的「品牌」優勢,所以極不容易透過提高貨品售價來改善邊際利潤。因此,若人民幣加快升值,將會直接削減本已薄弱的邊際利潤,危害龐大低入息、低教育水平勞動人口的就業前途,這也不是中央所樂意看見的。
由於中國經濟升溫的不同成因背後,隱藏着一定的矛盾性,而不同的宏調手段也存着一定的互相限制,因此我們預料,中國經濟增長將會維持在偏高水平,政府會繼續透過提供補貼及延後調高能源價格,以遏抑通脹及確保企業盈利增長。
人民幣升幅有序
更重要的是,人民幣將保持穩定及有序的升幅步伐,區內流動資金會因而持續高企。雖然這些並不是最有利長遠經濟的發展方向,惟對股市投資卻構成十分有利的客觀環境。
筆者預期,商品價格及新興股票市場在未來一季仍會處於大幅波動的調整階段,以美歐為主的成熟市場,料可逐步穩定下來,並帶動全球股市於年底前重納升軌。新興市場之中,我們認為以中國較為可取,當中以大型企業及盈利質素較佳的股份,最為吸引。
一般香港人可投資國內A、B股的渠道相當有限,大多以香港紅籌、國企為選股對象,要真正達到分散企業及行業風險,並捕捉相對股份估值,難度甚高。
中國基金優勢多
由於基金公司在上述幾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優勢,因此很多香港人都喜歡以中國股票基金為長線投資中國的工具。經過接近1個月的市場波動,大部份零售市場上的中國股票基金自年初以來仍保持着接近3成的回報,大幅跑贏整體新興市場同期錄得的約1成回報。中國基金在行業分布方面,一般較其他單一新興市場為分散,在金融、能源、工業、消費品、物料、資訊科技、電訊服務及公用事業等行業,都有一定的比重,在有效分散風險之餘,亦可降低組合的波動性。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