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 這麼近那麼遠

足球 這麼近那麼遠

黃偉國 新聞工作者[email protected]

世界盃近了,每想起足球,總覺得這項運動離港人既近又遠,例子之一是我的小舅。
小舅是個重二百多磅的肥人,迷戀足球,談起巴西、英格蘭隊歷史如數家珍,但從不下場踢球。有時與友人閒談我會開玩笑說,他愈喜歡足球便愈肥,因為要花更多時間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轉播足球!
球迷的主要活動是看足球、讀波經、賭波、收集紀念品,狂熱球迷往往不踢球。因此,足球離港人似近又遠,已變成一種虛擬化或收費電視化的「運動」。

電視台全程轉播

與擊敗日本、南韓時的港隊黃金年代相比,足球在香港也許是更普及了。在電視、網絡等多媒體熱推和賭波活動刺激下,足球衝出了強壯的男人圈,跟民眾的接觸面比前更廣。大多數女性都知道有一個名叫碧咸的英俊球星,也許還知道有一個貌醜的施丹。
資深球迷會告訴你,三、四十年前,由電視台全程轉播一場球賽,是罕見的盛事,但現在,收費電視普及,讓你有永遠看不完的英超和西甲聯賽轉播!即使是傳統媒體報章吧,波經的篇幅也超越了當年的兩大足球報《香港時報》和《香港商報》。但是,到球場看球賽,在香港已是被邊緣化的活動,一場甲組賽事的入場人數只有一百或數十人。再次讓我們感歎,足球是這麼近那麼遠!

單向度的足球迷

但是,當有心人歎息近在咫尺的本地足球淪落,我又會暗笑他們迂腐。國際球壇和本地球壇誰近誰遠?對一個住在天水圍的男人來說,欣賞收費電視轉播的英超聯賽事,會比親自到小西灣球場觀看本地聯賽更近!
我驚覺,法蘭克福學派大師馬爾庫塞(HerbertMarcuse)所提出的「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man)理論,足以解釋以上種種足球異象。馬爾庫塞說,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裏,自動化和技術分工使人變成大機器裏的小螺絲釘,現代媒體廣告也強迫人們接受訊息,人變成單向角度的人,喪失了循第二角度批判否定的可貴能力。
足球世界也面臨這種單向度的困境。大眾傳媒的特點是由上而下、單向擴散。球迷對足球的參與,也從親身入場看球賽,轉為透過收費電視看國際賽事。這種便捷的傳播方式,好處是消滅地理距離,讓人們可以第一時間觀賞朗拿甸奴等世界頂級球星的球技,但足球也因此變成一種單向灌輸的「冷媒介」,觀眾變成「單向度的足球迷」,只能接受,不能像現場球迷那樣,以吶喊或噓聲和球員互動,參與和創造一場球賽。

難激發踢球熱情

上一代球迷,會津津樂道高大俊朗的門將何容興原來住在上水,最近添了丁;足球先生梁帥榮是我們小學母校的校友,我們正在踢球的泥地場,當年正是他的練球之地。這種溫暖的人情,今天與本地賽事脫節的球迷是少有領會吧。
「單向度的足球迷」,看似走近足球,但如果沒有嘗過一群人抬起入球英雄,也沒有在球場上以粗話宣洩過失望情緒,和球員的關係也只會是遙遠、疏離和冷淡,又怎能怪足球激發不起他們親自下場踢球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