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天下第一爆炸剩一段

三峽天下第一爆炸剩一段

備受爭議的三峽工程,昨日下午進行三期圍堰(臨時壩)爆破拆卸工程,三峽大壩開始發揮全線擋水、發電功能,較預期提前兩年。不過被當局稱之為「天下第一爆」的圍堰爆破工程,在爆炸後有一段堰體沒被炸毀,當局需再次進行水底爆破將其拆除,專家擔心會影響大壩安全。

為準備是次拆除工程,當局事先在圍堰兩邊堆起多重沙包,防止沙石大範圍飛濺。由昨日中午12時開始,驅魚船在圍堰外300米水域用電磁波驅趕魚群,避免爆破時會傷及中華鱘、江鰱等瀕危魚類。至下午二時半,三峽北線船閘關閉,禁止船隻航行,警戒區警戒人員亦陸續到位。為免爆破的震動影響左岸電廠,電廠事先關閉了其中八台機組,留下六台機組運行。

水底爆破拆除 堰體或撞大壩

下午4時,在第三次警號響起後,現場指揮邢德勇、三峽總公司建設部主任張曙光啟動爆破按鈕。圍堰由左岸開始向右邊骨牌式逐塊向上游傾倒,激起數米高的層層巨浪,整個過程歷時約13秒。爆炸過後,其中15號的堰體卻獨留江中,並未倒塌。不過,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宣布,三峽三期圍堰爆破拆除成功,現場更即時放煙花慶祝。
當局表示,由於水底40條雷管未爆炸才導致15號的堰體殘留。現場官員說︰「這在預想之中,對此次爆破效果沒有影響,下一步將通過水下爆破的方式拆除。」不過,內地著名地質專家范曉表示,重新進行水底爆破會有一定危險︰「未爆破前,圍堰與大壩之間先注滿水將水位提升,這樣有助堰體在爆破時向上升不會撞向大壩,但現在水位已上升,部份圍堰已浸在水裏,再爆破時難以防止堰體撞向大壩,這對大壩安全會有一定影響。」

逾191噸炸藥 毀480米圍堰

三期圍堰在三峽大壩主體工程未完成前,一直作為臨時壩發揮擋水作用,全長580米,由15個堰體和連接圍堰的左連接段形成L形。是次拆除的範圍是五號至十五號堰體與左連接段的480米長、海拔110米高度以上的30米高部份,共18萬多立方米混凝土的堰體,相等於400幢10層樓。當局動用逾191噸炸藥,在水底進行爆破。
新華社/本報記者

連環爆炸
圍堰在連環爆炸中似骨牌倒塌,激起數米高波浪。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