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實施多年的「價高者得」土地出讓模式,將畫上句號。國土資源部和國家建設部將聯手推出的地價改革方案,其中一個新遊戲規則,就是要「競地價,競房價」。業界指出,新的競價方式是,政府向開發商批地時,除考慮地價的高低外,亦會考慮樓價是否夠低。但地產界就認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未必能有效打擊樓價。
建設部一名參與「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意見通知」起草工作的官員透露,土地供應將規定在限套型、限房價的基礎上,加強地價的宏調力度。《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上海社科院一名專家稱,新土地供應制度,類似建築業的招標制度。
圖遏樓價 業界保留
另外,《新京報》報道,因土地新政策未公布,本月北京有15幅土地推遲拍賣。
中原(中國)物業顧問董事副總經理陸成對本報稱,新政策是想開發商增加中低價樓房供應,開發商入標時,提供地價之外,需加入住房面積和售價等等,政府就從地價和房價兩方面去評估是否批地。
有業者跟本報稱:「地方政府與開發商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賣地賣得高,地方收入亦會好,他日政策實施,地方會否全然遵從仍難說,地價未必如中央所願會回落。」
據悉,去年首輪宏調措施後,一些地方政府也曾低調推出有助控制土地的模式,如上海曾推措施,出價超過最高限價者一律被視作無效;杭州、南京、蘇州等地亦曾索性限制競投價,但最後措施都無疾而終。
偏遠地區 難以實行
美聯中國廣州區域董事劉志忠對本報稱,政府透過招標令開發商增加供應中低價房,令本來被迫購買大房子的消費者,改買細單位,從而壓抑房產消費。但他估計上述招標制,不會一刀切全國採用,例如偏遠地方的土地,仍會用價高者得,來鼓勵開發商發展。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