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獻母親 - 吳靄儀

琴曲獻母親 - 吳靄儀

今年六四燭光集會之中一個重要項目,是天安門母親運動的「玫瑰呼喚」,要求中央當局讓天安門母親公開悼念她們在六四死難的子女和親人,不再受到干擾。
自由公開地悼念死難親人實在是人的尊嚴最起碼的要求。我聽着天安門母親的呼喚,不期然想到琴曲《廣陵散》的故事,也就是聶政刺韓王的故事。聶政出發之前,已知道無論成功與否,他自己也一定會犧牲性命,他恐怕身分被識破,就會連累家人,使他們遭到報復,因此自毀容貌,讓人認不出來。果然,聶政在行動中被殺,棄屍於市口,無人能認。聶政的姐姐,終於不顧一切,到市口認屍,告訴公眾這就是她的弟弟,她不忍弟弟死後還要受這樣的侮辱,更感到聶政英烈的行為,應該在歷史留名。於是她不惜賠上自己的生命,也要為聶政挺身而出,還他一個公道。

這段琴曲,悲憤與溫柔交錯纏綿,震人心絃,將姊弟情深,國愁家恨,個人與民族、歷史之間的層層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我謹以此段琴曲,獻給天安門母親。
當然,大家都明白,悼念對於中共中央是敏感問題:對周恩來、對胡耀邦的悼念,都演變成民意迸發的場合,但是這正好證明,人民對不公平對待某些歷史事件和人物感到的憤憤不平,是不會因當權者的壓抑而消失的。容許民意有正常和平的表達渠道,是和諧穩定的社會所必需。無論如何,十七年已過去了,現在不是已到了和解的時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