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獲擢升樞機後,繼續為社會公義發聲,這點星火要延續,教會不但要努力傳福音,更要積極培育接班人。過去四十年,本港神父人數不斷下跌,跌幅超過一成五,全球神職的人數也「穩步」減少,教區不能再借助外援(即外地神父)維持服務,必須積極培育本地神父。 記者:張嘉雯
六四大日子,陳日君樞機很忙,上午由羅馬返港,馬不停蹄開彌撒、見新教友,工作之多,令人汗顏,跟他一樣「忙到氣咳」的,還有教區內近70位神父,平日短短一個上午,先主持一個婚禮一個喪禮,然後「變身」校監帶祈禱、批核文件,晚上堂區會議連連,冷不防一個「急call」,還要「飛身」到醫院為病人輔油,神父分身乏術,全因近年神父人數下跌,告急的不但是香港教區,還有全球天主教會。
香港教區聖召委員會早前舉行展覽及晚會,超過20個修會向到場年輕人解釋修會工作,希望更多人考慮修道生活。在天主教會中,「聖召」即是天主對人的召叫,可以粗略分為神職、修道或婚姻生活的聖召。
修生只及過往一半
過往回應神職、修道聖召的人多,天主教學校由教師到校長均由神職人員或修道人擔任,但此情不再,很多時神父只能擔任校監,行政工作須交由平信徒校長負責,教區聖召委員會主席林祖明神父坦言,「都有啲擔心青黃不接」。
本港教區資料顯示,神父數目由1965年的341人下跌至今只有289人,跌幅一成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晉鐸的高峯,踏入千禧年,至今只有五人晉鐸,修士及修女人數分別大跌三成八及三成三,預備接班的修生及初學生的數字也只是過往的一半(見表)。
預備當神父的蔡俊源認為,陳日君樞機是締造和平的典範,有助吸引更多人擔任神職,「陳主教好敢言,同貧窮人站在一起,好似世貿同新移民咁,我以前唔會遊行,或者好唔投入,但係世貿我有同班農民一齊,係佢令我覺得要企出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