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燭光集會主奏的歌曲仍是《血染的風采》。歌曲的名字與激昂的旋律激起與會者的回憶。在本欄留言網頁上,一位讀者卻提醒人們,另一首六四必唱歌《自由花》更能體現人們歷經十七年,而仍然持續紀念和爭取自由的精神。這首歌可以在網站64memo中聽到,旋律取自中國民謠,作詞者是周禮茂。歌詞如下:
「忘不了的,年月也不會蠶蝕,心中深處始終也記憶那年那夕;曾經痛惜,年月裏轉化為力,一點真理,一個理想永遠地尋覓。
「悠悠長長繼續前航不懂去驚怕,荊荊棘棘通通斬去不必去看它,浮浮沉沉昨日人家雖不說一話,不想清楚分析太多真心抑意假。
「但有一個夢,不會死,記着吧!無論雨怎麼打,自由仍是會開花;但有一個夢,不會死,記着吧!來自你我的心,記着吧!」
歌聲洪亮,樂觀而不是悲戚。「但有一個夢」,讓人想起美國黑人民權鬥士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馬丁.路德.金在一九六三年的這篇演詞中,感人地說,「我有一個夢,有這麼一天,我的四個小孩能生活在這麼一個國家,人們不是以你的膚色而是以你的品行人格來評斷你,今天我有這樣一個夢!」他說,「我仍然有個夢,這個夢深深扎根於美國的偉大夢想之中,相信我們這個國家必將卓然而起,實現她建國信念的真諦——我們認為這個真理是不證自明的,即所有人生而平等。」
上月十一日,美國總統布殊會見了中國家庭教會基督徒知識分子。余杰對布殊說,「在中國出現了一批為自由和人權而奮鬥的基督徒,……我們在上帝的引導下,
……用非暴力的手段來改變中國。
……馬丁.路德.金是我的老師。」布殊回答說,「馬丁.路德.金,他改變了美國。」
四十多年前,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這個夢經過美國民權運動的努力,已大致上改變了美國。
《我有一個夢》這篇演詞,在毛澤東當年基於反美意識形態主導下,至今仍是內地學生的教材。然而,內地人民對民權的理解有多少呢?
近幾個月以來,一位美國女子麥婷(CaitrinMcKiernan)在北京東奔西跑,為了讓馬丁.路德.金的奮鬥歷程搬上北京舞台。在前天,她終於如願以償,在北京國家話劇院上演了這齣話劇。
北京批准這個劇上演,是因為北京主辦二○○八年奧運喊出的主題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大陸官員解釋靈感得自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然而,雖然都是「夢」,大陸官員和社會主流意識,恐怕主要是「發財夢」。馬丁.路德.金的「夢」則是人權夢,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夢。一位北京大學生說,馬丁.路德.金對他最重要的意義是,每個人都應該要有勇氣去追求自己合法的權益。
「六四」十七年,一切關心中國國族命運的人都「有一個夢」,這個夢是:自由、平等、民主在中華大地開花,「六四」死難者及其親屬的權益得到合理、合法的對待。「六四」的夢,與馬丁.路德.金的夢是相連的,而與中國各級當權者以不正之道追求的發財夢則背道而馳。
追求合法的權益,是同一個世界包括中國內地許多人的同一個夢;追求特權帶來的非法利益,則是各級當權者的另一個夢。
逢周一、二、四、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