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人失工作能力 及早驗血以免誤診<br>牛皮癬關節炎可致骨溶

三成人失工作能力 及早驗血以免誤診
牛皮癬關節炎可致骨溶

【本報訊】牛皮癬除會令患者皮膚發炎外,更有兩成風險引發關節炎,若不加治理,指尖可於數年內出現「骨溶」。中文大學醫學院調查顯示,8%病患需要使用枴杖;58%因病情影響工作,當中更有33.3%失去工作能力。有醫生指出牛皮癬關節炎(PsoriaticArthritis)病發時皮膚未必同時出現發炎,因此容易被誤為類風濕關節炎,建議病人驗血確診。 記者:白琳

陳先生今年52歲,於2000年病發,初期腳部關節疼痛,被政府醫院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初時腳面痛,醫生淨係畀啲止痛藥我。」直至皮膚出現脫皮、痕癢等皮膚發炎症狀,關節毛病才被確診為牛皮癬關節炎。由於遲了一年多才醫治,而傳統療法效果又不彰顯,他現時有些指尖已出現「骨溶」,即手指前端第一節的骨頭溶化,指尖扁平並向外翻起,洗澡及刷牙尚可應付,但已不能手執杯子或用筷子進食。

惡化速度因人而異

全港約有5,000名牛皮癬關節炎患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李國銘說,牛皮癬原因不明,醫學界只知道與遺傳及免疫系統有關,病毒感染也是誘發因素,病發年齡介乎30至55歲。
該學院於今年二至五月訪問了72名牛皮癬關節炎患者,平均病發4.1年後才確診,有17%被迫轉職,月薪平均減逾5,000元;15%有牛皮癬關節炎後,才出現皮膚發炎等牛皮癬的顯著表徵。
該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譚麗珊說,病情惡化速度因人而異,曾有30多歲的男病人關節於數年內迅速惡化,最後靠輪椅代步,「病發前佢本來準備結婚,病發後未婚妻離開咗佢,生意又執笠,食類固醇藥食到塊面成個波咁(副作用)。」
牛皮癬關節炎除靠臨床表徵外,醫生可透過X光檢查病發部位及驗血結果確診。大埔醫院風濕科專科醫生梁盈盈呼籲關節疼痛紅腫持續一個月要立即求醫,並應弄清關節炎是否由牛皮癬引起,再對症下藥;只有皮膚發炎症狀的患者則要及早醫治,一旦關節炎病發就可即時抑制。

生物劑暫無副作用

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李國銘表示,此症傳統療法效果欠佳,副作用多多。衞生署一年多前引入三種生物製劑,現時該校替數名病人試驗及監察,暫時未出現副作用,並效果顯著。
牛皮癬是免疫系統失調,攻擊正常關節及皮膚組織所致。牛皮癬關節炎的傳統療法是服用抗炎藥物,但未能有效抑制病情。再者,屬非類固醇類藥物可引致腸胃出血,甚至影響肝及腎的功能;類固醇類則引致血壓高、糖尿、皮膚浮腫、白內障等嚴重副作用。
生物製劑Etanercept、Adalinumab、Infliximab由蛋白質製成,費用平均每月8,000至10,000元,此藥可阻止免疫系統因失調而破壞關節。外國有研究顯示,病人持續注射三個月後,59%病情獲明顯改善。
但由於此藥會抑制免疫系統,醫生只建議病情為中等至嚴重的患者,接受傳統療法無效時才使用。心臟病、乙型肝炎及肺高危患者等均不宜接受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