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在香港再度公演,免不了義務充任惹是非的花神,代它到處散播種子。一般的反應:「吓?每晚三粒鐘,仲要連睇三晚?」為免弱小心靈遭受侵蝕,唯有以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聲氣勸慰:「先看一晚,驗過貨再決定不遲。」有點像當年在國際電影節選映奇斯洛夫斯基的《十誡》,雖然每集不過一小時,流流長十大集,患承擔恐懼症的觀眾在門外徘徊,我採取的也是「試過啱用至買」策略,說好說歹誘惑他們看了頭兩集再算。會上癮的一定中招,百毒不侵的無謂強人所難。
不知道為什麼,三小時似乎是一種避之則吉的心理關口,覆蓋着頂唔順的焦慮。現代都會的節拍雖然快,花一百八十分鐘卻完全不算奢侈,大家不但綽綽有餘,並且幾乎天天都在付出。實話實說:上K房高歌,入健身室煉肉,去spa美容護膚,有哪一樣能夠速戰速決?更不要說落場打麻將那麼視天長地久為理所當然的消遣。
何況,積極訓練屁股肌肉的艱辛工作,近年由荷李活片商全權贊助,八月十五的厚度應該與日俱增。從前欣賞一部像《賓虛傳》或者《仙樂飄飄處處聞》的巨製,是三年不逢一閏的盛事,看的如果是夜場,日間要午睡養足精神,精刮的院商還會酌量加價。哪似現在,九十分鐘內完事的快槍電影寥寥可數,通常一入戲院閒閒哋被勁放的冷氣冰凍兩小時以上,重頭戲《哈利波特》、《魔戒》及《達文西密碼》沒有一部不輕攏慢撚,連小本文藝片如《斷背山》、鄉謠音樂人傳記如《弦途有你》,一樣慌死觀眾嫌不夠喉。三粒鐘簡直濕濕碎,怎會怕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