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拍1972年經典電影《海神號》的目的是甚麼?當然是為了賺錢。明知無論怎麼拍,藝術成就亦無望突破前作,倒不如一股腦兒為了票房(除非請得動占士金馬倫,否則哪有希望)。正如在電影中飾演男同志的資深演員李察杜里福斯(RichardDreyfuss),在一個訪問中表示,他接拍此片,純粹為了賺錢。為賺錢而重拍的2006年《海神號》,可以憑甚麼賣座?1.6億美元(約12.4億港元)製作費絕對不是小數目(比起《鐵達尼號》(Titanic),不過少了4千萬美元),電影公司打的如意算盤,原來是電子遊戲化。
改編電子遊戲,近五年在荷李活蔚然成風,想不到電影經典亦要攀龍附鳳。電子遊戲化的意思,不是說依仗了大量電腦特技,電子遊戲化的意思,是指觀能刺激有餘,人性刻劃與人物背景交代嚴重不足。
尋根究柢,《海神號遇險記》(ThePoseidonAdventure)源自PaulGallico的小說,小說內容以描寫人性為主,災難為輔。演變到今天,新版本的《海神號》成了逃難任務大串燒——電影騰出15分鐘讓10位逃亡隊成員逐一亮相,講多無謂,海嘯忽然襲來,接下來的80分鐘10人一關接一關,A區到B區,埋單計數六人逃出生天,出roller,播音樂,玩完。
劇集《迷》(Lost)所以好看,因劇中人物皆有血有肉,背景各異卻殊途同歸。看完《海神號》,你會發覺角色仍然陌生,你甚至不知道豪華遊輪是從哪兒開往哪兒,災難在何處發生,那個滔天巨浪因何形成?沒有這些背景資料,令故事更像虛擬。再者,電影欠缺幽默感(原作中有趣的倒置廁所場景沒被採納),可堪回味的對白欠奉,不合理的地方也多,比方說除了設定的10人,在其他樓層竟沒有一個倖存逃生者,片尾中剛喪父的女兒看見拯救直升機,竟可雀躍歡呼。
看導演胡夫根彼得遜的前作《木馬屠城》(Troy),我已感到他對掌握故事神髓力不從心,今回再一次證實他的功力不足。到底是翻拍比較容易,還是翻拍存在太多心理包袱?話說回來,電影的視覺效果相當出色,巨浪翻船的一幕十分震撼,相信仍能滿足大部份年輕觀眾的需要。(提醒各位,因華納與百老匯、MCL及嘉禾出現拆賬上的分歧,截稿時《海神號》在以上三條院線已被抽起,可謂令此片更添災難性。)
撰文:阿童牧
海神號(Poseidon)
導演:胡夫根彼得遜(WolfgangPetersen)
演員:卻羅素(KurtRussell)、艾美羅森(EmmyRoss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