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捷生雜文:心結與包袱

孔捷生雜文:心結與包袱

每個中國人都有六四心結。今逢六四十七周年,發掘一下各式人等的心路歷程,頗為發人深省。且說九七回歸之時,譚惠珠就率先出來要求港人解開六四「心結」;繼而董建華特首也呼籲市民放下六四「包袱」。然而,六四事件十七年過去了,隨着董建華「中藥港」的一枕黃粱霍然夢碎,譚惠珠監製的「消炎散結丸」,只能和三幾個為六四拍掌稱快的本黨道友公諸同好,卻始終未能讓「丸仔」通過安檢,擺上貨架銷售。時至今日,六四終歸是橫亙在中國人心底的一道濃重的陰影。
今聞幫閒們重提「放下包袱」說。便不妨去考證,中共又是如何處理這個染血的大包袱——猶記六四餘震未消,中共已深感「反革命暴亂」的遣詞造句甚有問題,這等血腥語彙在國際社會失分頗巨,然而集全黨之智慧,也構思不出妥貼字眼。末了還是黨外人士費孝通在一次發言中用了「北京風波」一詞,中共聞之豁然貫通,「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從此成為官方的對外用語。
再觀北京的權力核心,其六四心結與包袱,尤其揮不去、卸不下。戴卓爾夫人的回憶錄寫道,她在一九九一年九月訪華,在中南海會見李鵬時曾要求和趙紫陽見面,被李鵬拒絕。戴卓爾夫人進而質問:「中國政府怎能用軍隊對付自己的人民?」李鵬登時滿面濺朱,旋即不知所云地訴說一百年來列強對中國的欺侮,特別是來自日本的侵略。戴卓爾夫人提醒他,「實際上中共殺害的中國人比外國人所殺害的要多,這是事實,只有想一想文革就知道了。」李鵬的爭辯是:只有共產黨才能發現和糾正文革的錯誤。一通舌戰之後,李鵬卻又懇請戴卓爾夫人對媒體作態說中英雙方會談「氣氛友善」,卒被戴卓爾夫人所拒。

及至江澤民臨朝,他自然無法卸下六四包袱。江能做的只是在鄧小平去世後,小心翼翼把自己和這道血痂之間劃出一個「模糊地帶」。江在美國接受「六十分鐘時事訪談」,當主持人切入六四話題,江的隨員在旁越俎代庖,揚聲回應:「你問這個問題不公平,這不是發生江主席任內的事情。」以中共的官場戒律,下屬如此「搶答」,是殺頭的大罪。顯然是江氏早知繞不開六四而事先設計出來的段子。從中亦可窺見江澤民隱晦的六四心結。
又至胡溫時代,中共對六四的終極立場紋絲不變,但「暴亂」造句早就隱形了,代之以「穩定」說。溫家寶在回答《華盛頓郵報》的六四提問時,沉默八秒鐘,以曖昧的方式表明自己與前任略微不同的姿態,然後繞一個大圈子強調:中國需要穩定,如果中國再多五十年的穩定,就會如何如何——聽上去,再過五十年中國就不需要穩定了,就不怕折騰了。哀哉斯言!
十七年已矣,歷史傷痛依舊。六四包袱無疑要卸下,問題在於此係對老百姓還是對統治者的要求?哪怕統治者重彈「只有共產黨才能發現和糾正這一錯誤」的老調子,也算是「卸下包袱」之一策。惜乎十七年來竟無寸進!試問中國人又如何解得開這個心結?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