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交響曲》作曲家:用音樂捍衛六四記憶

《第三交響曲》作曲家:用音樂捍衛六四記憶

「『六四』至今17年,中國的民主不但沒有向前邁進,反而倒退了!」以八九民運為背景的《第三交響曲》震撼中外,但自1991在北京首次公演後,就無緣重登中國大陸的舞台。作曲家王西麟希望世人不要淡忘那場悲劇:「我現在都已經69歲啦!希望能用音樂來捍衞記憶。」

蘊藏年輕生命的吶喊

「這首偉大的作品,既是當年天安門大屠殺的震動和創傷的產物,也是對一百年來中國苦難歷程的史詩般的概括。」中國作家余杰如此評價《第三交響曲》。樂曲被形容為有鮮血的氣味、有子彈的呼嘯,也有年輕生命的吶喊和年邁母親的眼淚。
王西麟接受本報訪問時說:「其實,在1968年10月的文革高潮中,我已有創作《第三交響曲》的動機,但因為種種原因,遲遲沒有動筆,直到1989年。」1964年,任職中央廣播交響樂團駐團創作人員的王西麟,因激烈批評當時極「左」的文藝方針而被下放到山西長達14年,其間飽受監禁、勞役、批鬥,甚至「曾有一段時間需要頻頻進出精神病院」。他表示,1978年他獲釋回京,「剛好趕上西單民主牆,趕上中國最好的時期」,然而,六四卻讓中國的民主開倒車。

「六四令中國民主夭折」

王西麟在1989年4月份開始創作《第三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創作期間,適逢發生六四事件,我也跑到現場看」。六四的爆發,讓王西麟迅速完成了《第三交響曲》的第二、三、四樂章,但直到1990年底才完成第五樂章,令曲長近一小時的《第三交響曲》大功告成。
王西麟的《第三交響曲》在內地遭封殺,但在西方引起的迴響持續。他被譽為中國傑出的作曲家,他的作品被稱讚體現了一位有良知的藝術家對謊言的抗爭和對真相的追求。
王西麟上月在北京舉行個人作品音樂會時,《第三交響曲》依然被禁。他感歎:「1979年至1989年,是中國民主運動最好的10年,它師承了『五四』運動。但是1989年的『六四』事件卻令中國的民主夭折。」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