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語言學者JerryJacques在廣島大學教語言學和法文,退休年齡到了,有人請他翻譯《心經》。
這一下可好,翻出癮來,他一個星期二次,每回花五個鐘頭,把《心經》翻成二十三種文字。至今還不罷休,想多譯幾種。
他說:「當我第一次讀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時,我受感動了。『色』是眼睛能看到的一切;『空』是指沒有實體的東西。這世上存在的,沒有永遠不變的。佛教的無常觀深深地吸引了我。」
JerryJacques覺得應該把這份激動與更多的人分享,所以在法文以後,就開始翻譯成英文、德文、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
「當今天主教會的公用語文是拉丁文,我也把它翻了,來吸引神職人員和學者們的興趣,更加翻成古代的希臘文和象形文字。」他說。
發現最難翻的是那個「空」字,空是思想上的,這一點在西洋並不存在。就算是英語,如翻成Nothing,也只是「物質上的無」,要是翻成Void,則只是空處和空虛,最後只能用Emptiness。
在象形文字中,「空」是「富」的相反字,用一隻求食而虛弱的小鳥表現,整篇《心經》,出現了不少小鳥。
不能翻譯的,是「羯諦羯諦」的咒文。玄奘的版本,也只採取同聲字。當他翻譯成其他國家的文字時,用了同樣的方法,他認為意大利文唸起來最好聽。
《心經》是把大乘佛教經典《般若經》縮成三百六十二個漢字,非常精簡,譯者也儘量地減少用字。
「不增不減」,他的英語譯本為Nordotheyincreaseordecrease,翻得很好。一個外國人,那麼拚命翻譯,我們有現成的漢字《心經》,為什麼還是那麼少人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