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爸如絕大多數家長一樣,非常關注子女的小一入學。畢竟教育是明仔往上爬的一條繩索,何況政府大力鼓吹「一條龍」政策,真箇是「六歲定八十」,因此能夠入讀好的小學就更為重要,總不能讓子女成為「一條蟲」吧。明爸問過親友,做了功課,心目中已選定了三兩間心儀學校。這天,他弄來一本小一入學小冊子,看看應該怎樣為明仔報考。
第一階段是「自行分配學位」,照字面看,大概是一些由學校自行決定收生的學位。明爸看到這裏,不禁露出一絲微笑。明仔口齒伶俐,眼珠大大圓圓,很逗人歡喜。而且明爸見明仔有語言天份,從小就教他背唐詩宋詞,用英語遣詞造句,所以無論面試筆試都應該絕無問題。但奇怪的是,小冊子寫明每位考生只能報考一間學校。換句話說,不管明爸、明仔願意為升學走多少路,多報考多少間學校以增加入讀心儀學校機會,對不起,在此階段沒有這個選擇。
明爸再往下看,發現「自行分配學位」共有兩類學位。第一類是留給有兄姐在該校就讀、或父母在該校任職的小朋友,數目佔全港學位的三成。明仔是獨子,明爸與明媽又不在學校工作,這類學位是沒有明仔的份兒了。那第二類呢?原來是根據「計分辦法準則」甄選的,父母或兄姐跟學校扯上邊的有分加。明仔是獨子,就算趕快洗禮而多加五分,仍然與其他人有一段距離。換言之,有一半的學位已經與明仔絕緣。
明爸讀到此處,氣上心頭。甚麼「自行分配學位」,原來有名無實。第一類的考生,學校一定要收,餘下的學校又必須根據教統局制訂的計分制收生,不允許學校進行面試或筆試,甚至連剩餘出來的「自行分配」配額,也只能以抽籤決定!以前學校有權自行收生時,當然會預留學位給予有關係的考生,但為了提高學生質素,也會留空間給如明仔般的小朋友,以能力通過面試筆試爭取一席位。現在硬性規定「自行分配學位」學位「世襲」,豈不是倒退?
「自行分配學位」這條路走不通,下一步就是「統一派位」階段。此階段的學位又分為兩類。第一類不受校網限制,佔全港學位半成──不是一半,是半成──而餘下的所有名額就一律受校網限制。明爸曾聽過「校網」一詞,但不明所以,遂仔細讀下去。原來官員體恤民情,怕莘莘學子上學路遠,因此把港九、新界、離島劃分為數十個校區,即所謂「校網」。有了「校網」這概念,就能保證九成的「統一派位」學生免受舟車勞頓之苦,何樂而不為?
明爸一看「校網」圖,心裏不禁嘀咕:咱們家離明仔心儀的學校,只有短短三分鐘車程,但剛好被劃分為另一個校網;另一端的住宅,離學校十分鐘路程,卻被編入該校區。退一百步來說,香港有多大?就算住在九龍到港島上學,又要花多少時間?退一萬步來說,為了入讀心儀學校、為了更好的教育,我們再大的事情也可以妥協、遷就,又哪怕路途遙遠?難道我身為家長,竟然沒有權決定路程還是教學質素對明仔更為重要?政府用這樣的幾條地圖線,就控制了哪些小孩入讀哪間學校,甚至左右了不同區域的住宅樓宇的價值。只怪自己沒有一千幾百萬舉家搬往該區。非生於大富之家不是小孩的錯,與入讀哪一間政府小學又有何干係?明爸想到這裏,心頭一緊。
明仔小一入學記(二之一)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