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香港邊緣化,心魔不斷,爭議又起,唯宿命已定,無可避免。
首先是成本問題: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之後,香港公認是中國沿海的一個最發達的普通城市。既然中港大融合,經濟一體,則特區政府永遠無法對外解釋:為何香港的酒店價目對當前的自由行遊客一夜高達一千六百元。香港的一個局長級工資每年四百多萬元,而香港的金管局局長,工資更在格林斯潘之上,一年九百萬元。
何謂香港的邊緣化?用中國最熟悉的金錢數字做標準,就一目瞭然:中港愈一體化,香港愈邊緣化。因為香港的營運、租金、工資成本比起中港經濟一體化後的深圳和廣東,昂貴不知多少倍。既同屬一體,則外國資本並無理由再以昂貴的香港為中介港。隨着海歸派回流中國大陸,英語講得比司長級官員流利得多的中國現代金融人才多的是,其中無人有膽開價領九百萬元一年人民幣的工資,這是邊緣化的原因。
如果還不明白,再看看香港的物流航運:精明的香港人愈來愈多取道深圳或轉飛上海,由深圳和上海前往三藩市、羅省、紐約,機票約為香港的一半或三分之二。深圳滙聚了全國各省前來淘金的各路精英。深圳的人才是全國性的,而香港的所謂精英,仍是殖民地留下的殘餘。香港人去深圳乘火車,比起去赤鱲角更快,特區政府不是日夜謀劃深港二十四小時通關嗎?為何至今仍動也不敢動呢?
這就形成一個有趣的矛盾:香港與中國愈一體化,彼此「相依」得愈緊密,香港則更加愈「邊緣化」。香港今天的成本價格,仍然是前九七的殖民地時代的品牌標準。今天看來,價格高,價值低,人望高處,水往低流,深圳、廣州、上海逐漸佔據了中國精英人才的人力資源高地,香港的成本百物俱貴。邊緣化可以抗拒嗎?三個字:不可能。
除非由特府帶頭宣布:為了加強香港的競爭力,全港公務員由司局級開始,大幅減薪三分之二,包括特首的工資也銳減至與深圳市長看齊,公營機構由政府帶動,民間企業紛紛追隨,到實現這一天的時候,香港就不會「邊緣化」了。
然而請問全港行政人員和打工仔肯嗎?十八萬港英餘孽公務員們肯嗎?前董未嘗看不出此中利害,一報推行公務員減薪,結果法庭司法覆核,不了了之。
其實香港邊緣化也沒有甚麼可怕,繼續由中國以自由行輸血五十年好了。反正中國開放初期,香港商人和行政管理人員,由到廣州建白天鵝賓館開始,對教化中國現代化居功至偉,沒有八十年代初期香港的資金和人力,中國不可能短短二十年間建設成效迅速。許多人都以為「祖國」是母親,香港是兒子,實是迂腐之見。其實珠三角才是香港人一手奶大的孩子。中國回饋香港,輸血支援的時機來了,正是一盡孝道,以後獨力養起香港人,正如孝子供養年老力衰的父母至死為止,此為儒家價值觀的核心,因此香港邊緣化,根本不是問題,也不足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