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勺嘴鷸、塘鵝、小青腳鷸等水鳥每年均會進行長途飛行,部份會由西伯利亞南飛至本港過冬,不過由於近年飛行途經地點水源污染嚴重及濕地面積逐漸減少,令不少水鳥處於瀕危邊緣,對上一個冬季來港的水鳥劇減兩成至只有四萬隻。 記者:黃嘉寶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米埔自然保育區助理保護區主任梁嘉善昨日表示,每年約有10萬隻水鳥飛過香港,牠們每年均會飛至其他地方如孟加拉、蒙古西部等繁殖,然後在冬天飛往本港后海灣一帶過冬,單是2005至2006年冬天,便有四萬隻、約100至200種水鳥留港過冬,不過,她指出,數字正不斷下降,「前幾年,有五萬隻」。
梁解釋,環境生態的污染令不少水鳥失去棲息地,屬瀕危的勺嘴鷸由以往每年平均五隻,下降至今年春天的一隻;至於屬瀕危的塘鵝,80年代時數量逾80隻,最近卻下降至十多隻。
支援長途飛行
有見水鳥途經地點的環境保護愈來愈重要,國泰航空去年捐贈50萬元予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亞洲水鳥保育基金,將濕地保育工作由香港推展至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上重要的水鳥棲息地上。首輪資助包括在泰國南部推行公眾意識推廣運動、孟加拉東部進行「社區為本」水鳥保育活動及於蒙古西部展開公眾意識推廣運動。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米埔自然保育區經理楊路年昨日表示,選取項目的位置均是飛行航道上的重要地點,能為進行長途飛行的水鳥提供中途加油站,蒙古西部是卷羽鵜鶘的繁殖地,地點得到保護,水鳥能夠生存下去,長遠來說,本港市民才可觀賞珍貴水鳥。
他又指出,需加強發展中及已發展國家市民的保育意識,「有啲窮地方,啲人會捉水鳥去賣」,社區工作有助他們了解濕地保護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