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年僅26歲的楊英洋出身普通家庭,就讀中文中學時校內成績不俗,公開試表現卻平平,會考及高考連一科A也沒有,當年選擇從事純科學的學術研究,內心經一番掙扎,「能夠寓興趣於工作,一邊做研究一邊享受生活,我覺得比搵一大筆錢重要。」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門生
去年10月到哈佛大學跟隨9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科里做博士後研究,他說當地實驗室設施較香港完善,學術氣氛也較濃厚,科里教授差不多每日也會與他討論進度,他形容這位大師級科學家給他最大的啟發是研究必須勤力,「冇佢指導我都唔可以咁快有成果。」
楊英洋去年初結婚,新婚妻子是中大同窗,現與他一同在美國深造,到美國後首個研究便獲重大成果,他卻沒有與妻子大事慶祝,也沒有特別告知已退休的父母。他是家中么子,兩名分別比他年長五歲及一歲的兄長,分別在香港及荷蘭工作。
香港學生選擇從事學術研究的不多,楊英洋坦言心裏曾有一番掙扎,「揀商科可能搵到多啲錢,讀純理科出路好有限,但我覺得做到自己有興趣嘅工作更加重要。」他打算留在哈佛兩年,日後去向則視乎機會,未必即時返港。
中學成績平平會考無A
楊英洋中一至中七均在位於何文田的余振強紀念中學就讀,他自言中學時成績平平,會考及高考均沒有科目得A。校長趙正葵昨形容楊是「好乖嘅學生」,公開試一時失手無礙其學術成就。校方去年邀請楊回校講述求學心得,他鼓勵師弟要珍惜光陰,「佢認為勤力最重要,同埋要培養做學問嘅興趣。」中四、五化學科老師田志強稱楊當時成績不算突出,「肯問嘢、勤力,但讀到預科先開竅。」
其預科班主任林志江稱楊出身普通屋邨家庭,中三已獲全校最高榮譽余振強紀念獎學金,化學、生物及數學科成績較突出,「佢讀書好認真,就算唔計分嘅功課,都好畀心機做,好多同學都會問佢借嚟參考,不過佢運動比較弱啲。」推薦楊到哈佛大學的中大化學系教授成公明形容楊做研究時有「打不死」精神,「做實驗成日失敗,令人好沮喪,英洋無呢啲心態,所以推薦佢跟科里教授。」另一化學系教授周克勳指楊屢敗屢戰精神最可貴,「不斷有新嘅意念同毅力,好有做研究嘅天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