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車落車:街貨實在有限中行節節上升

上車落車:街貨實在有限中行節節上升

中國銀行(3988)昨日轟轟鼓響鑼鳴掛牌,以接近全日最高價的3.40元收市,較招股價2.95元高出15%,較一般預期高出7%。
最多人看的新聞除了「巴士阿叔」之外,就是中行上市。最多人提的問題,就是「中行是否追得過?」
■中行不值得追的理由如下:
1.中行按照招股章程預測盈利計算,預期PE已達24.6倍。知名度最top的大型銀行股中,少有如此高PE的。國內同業交通銀行(3328)與建設銀行(939)不過只是19.1倍與15.8倍,國際級數的滙豐控股(005)在12倍以下,花旗銀行連11.5倍亦不到。
2.中行的P/B2.74倍,雖與交行及建行(2.72及2.71倍)相若,但以國際標準而言,仍屬偏高。滙控是2.12倍,花旗是2.16倍。中行持有66%的中銀香港(2388)則在2倍以下。
3.中行有不光彩紀錄,如劉金寶事件,如王雪冰事件,不過事件總會淡忘。中銀香港現在發出的鈔票,簽名是和廣北,不再是劉金寶。又如建行上市時,多口之人謔稱建行英文名稱ChinaConstructionBank做ChinaCorruptionBank,建行照升。
4.人民幣必然升值,中行必然會繼續在外滙上吃虧。
■中行值得追的理由如下:
1.中行有百萬散戶做股東,他們加碼的可能性大過沽貨離場,無貨在手的亦有意買些少。他們不會理會24.6倍PE是否偏高,亦可能不知道甚麼是PE,所看到的只是交行掛牌後最高曾升過99%,建行曾升過64%,中銀香港曾升過110%。

不理甚麼叫PE

「百萬雄師」每人平均加碼2萬元,購買力便是200億元。又或者中銀香港的客戶存款6331億元,有幾個百分點提取購入中行股票,購買力又是數百億元。還有,另外的購買力會來自滙豐與恒生(011)存戶。
2.在港掛牌的3大商業銀行中,中行總市值近8300億元,大過交行與建行,亦相等於滙控的1半以上,似乎「太大隻,難炒高」。實際情況是,發行在港掛牌的H股255.7億股,昨日升後亦不過值869億元,較建行更少。幾百億元貨源,在國際投資基金中,只屬細小size,要「捧」高,難度有限。(思捷環球(330)市值高達741億元,邢老闆只持16%,基金的力量,非常厲害。)
3.交行有滙控做策略股東,建行有美國銀行與淡馬錫做策略股東。中行上市前持股量有披露的直接或間接股東,有美林、李嘉誠、淡馬錫、瑞士銀行等,持股比重不大,未來有增購可能。其他國際金融機構爭相與中行結盟者,估計數在不少。
4.不久之後,窩輪發行商爭相發行中行備兌認購證,對股價有利。
●結論是,中行追得過。中行昨日成交61.32億股,佔發行上市H股24%,消化中籤貨後,股價可期繼續節節上升,見3.8-4元有厚望焉。
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