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腦小白虫 - 李碧華

食腦小白虫 - 李碧華

日本古籍教人:「鹿茸不可置鼻前嗅之。蓋有小虫自鼻而入,能食腦故也。」
鹿茸即鹿角。初夏鹿角脫落後生新角,此袋狀物有茸毛,故稱鹿茸。中日皆知是貴重補藥,性甘溫,壯筋骨,生精補髓,養血益陽,治一切虛損。新角初如紫茄,稍長四五寸,形如分岐馬鞍,茸端如瑪瑙紅玉,破之肌如朽木者最善。初生的茸,不過兩月,已堅老成角,可見益補速生之效。

至於人云亦云的「小虫」,不知名,據說乃白色,入人鼻不易覺察,藥不及救。小白虫如何進腦?這是頗為迂迴曲折的路途啊。說「食腦」,其人表現較前蠢鈍,才有此聯想?
有趣的是,中國人(尤其中國師奶),喜愛把一切貨物藥材蔬果放在鼻前用力嗅吸,像法國的「聞香師」(辨別香水味道的「鼻子先生」),發專家評論,以示識貨。極不衞生,嗅吸後誰買?
任何乾製物,不免有虫有菌,菜乾鹹魚藥材,曝曬日光下,再貴重,總帶灰塵雜質,亦滋養微生物——說得嚴重些,可以唬人。
或許原意只是聰明的商人保護鹿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