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鄉 - 陶傑

快樂鄉 - 陶傑

在喜馬拉雅山麓,有一個叫做不丹的小國。
不丹是一個農業國家,不丹的出口品是桌布和掛毯。不丹七成的家庭,有一部紡織機,兒童不論男女,十二歲就開始學習手工的紡織。
不丹的國王不相信所謂現代化,他覺得不丹不需要現代化,他不歡迎太多遊客來他的國家,把快餐店和可樂帶進來。不丹國王認為,旅遊業會教壞國民,令一大堆小孩在所謂景點包圍着遊客兜售紀念品和明信片,一個貧窮國家開放旅遊,只會令那純樸的農夫變成開天索價的騙子,把他們的下一代變成小賊,他不要這樣的「金錢盛世」。

不丹國王對於所謂GDP,也就是國民生產總值,沒有興趣,他另創一個新的詞彙,叫做GNH——國民快樂總值(GrossNationalHappiness),不要貪婪,知足常樂,快樂怎樣衡量?不丹人相信,可以用雙手,把色彩艷麗的快樂織成一張張緞錦。
不丹的織錦,喜歡用深紅和紫色,因為不必漂染。漂染會造成污染,毒害河流,不丹的紡織品沒有鮮艷的顏色。紡織需要大量蠶絲和棉,不丹信奉佛教,佛教戒殺生,把蠶蛹放在沸水裏抽絲就是殺生,因此不丹的原絲向印度購買,成本就貴了,但君子遠庖廚,信仰比利潤更加重要,政府資助紡織的家庭,設立了一家銀行,讓國民向政府借貸,織錦賣出去之後,從利潤中扣回,一半是還債,一半當交稅。
唯一的問題是不懂得世界的時尚潮流,不丹鎖在高山之間,不知道米蘭和巴黎時興什麼顏色圖案,但網絡可以補救這個問題:不丹政府鼓勵紡織坊在網上設立電子生意,用電腦向歐洲接生意,要什麼花式,可以叫買家自己設計,圖樣傳送過來,一塊披肩,一天織十小時,八天就做好,讓妮歌潔曼那樣的女人披戴着,走在曼哈頓的赫遜河邊,一陣晚風吹過來,依稀帶着喜馬拉雅山的一絲微寒的雪意。
這樣的感覺,就叫做地球一體化。小國寡民,紡織之中有一點點禪境,這一點「亞洲價值觀」,是很值錢的。千金不換,萬里逍遙,抽絲又抽紗,紡布機織出一疋長長的閃亮的湼槃,在一個遙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