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環球股市調整後更吸引

投資名言:環球股市調整後更吸引

美國4月份通脹升溫,導致市場憂慮加息周期可能尚未完結,股市因而受壓。MSCI環球股票指數於過去兩周累積下跌近7%,而商品及新興市場的跌幅則更大。事實上,MSCI環球指數自2003年3月至今,總共出現過4次多於5%的下調,而每次的調整皆引發很多對後市悲觀的評論,今次的情況亦不例外。不過我們相信,近期的跌市只屬牛市的調整,而非熊市的來臨。在預期通脹持續受控的大前提下,現水平的環球股市價格極為吸引。

有關「通脹升溫」的潛在風險,似乎已被過度渲染,我們則堅信當前環球的潛在通脹壓力其實並不嚴重。由於全球的單位勞工成本正處於受控水平,令整體企業盈利保持合理增長,整體物價毋須大幅向上調整。
另一個令我們相信通脹受控的原因,是各地央行正在有秩序地透過加息來收緊貨幣供應。此舉已有效遏抑投資者對長期通脹的預期,長債孳息因而成功控制在現時的偏低水平(詳見上星期本欄)。
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上周亦提出,無論是一般經濟分析員較常使用的消費物價指數(CPI),抑或是聯儲局較喜歡引用的個人零售開支物價指數(PCE),兩個指數都同樣「高估」了美國實際的通脹情況。言論似乎是要為短期內停止加息預留伏線。

相反理論 利好後市

我們相信,美息上升的周期即將告終。執筆時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合約價格反映,聯儲局於6月29日再加息1/4厘的機會大約有56%。由於股票市場已出現下調,加上房地產市道正在降溫,我們認為美息現時正處於恰當水平。若加息周期提早告終,可望成為激勵後市表現的一大催化劑。
此外,我們相信群眾的投資情緒對後市亦有相當的指導作用。股市往往於歡呼聲音中見頂,於恐慌情緒之中見底,因此亢奮的投資情緒往往是減持的訊號;反之,在群眾恐慌的情況下,往往是入市良機。根據花旗集團的投資情緒指數顯示,現時美股的投資情緒正陷入低潮,而包括歐洲及日本等主要成熟市場,其投資情緒亦已由之前的「亢奮」狀態回落至「正常」水平。根據此相反理論,當投資情緒跌至低迷的時候,股市往往在隨後的6個月時間會錄得正回報。
近期有些人將現時美股的情況與1987年股災時相比。他們列舉出一系列的現象:包括新任聯儲局主席登場、美元轉弱、房地產市場降溫,以及貿赤擴闊等,均與1987年的情況相似。雖然以上4點確有近似之處,但是我們認為,現時與1987年兩者也有一些很大的分別。

盈利增長 可超預期

10年國債孳息率於短短10個月內由7厘附近急升至10厘水平,令當時的企業借貸成本大幅上升,亦令資金流出股市,間接觸發了87年10月的股災。就現時的情況而言,由於環球通脹持續受控,長債息率出現類似大幅飆升的機會看來甚微。
此外,在87年的時候,股價所反映的企業盈利長線增長潛力較平均水平高出3成;反觀現時所反映的增長潛力卻低於平均值約兩成,不單表示現時股價正處於合理水平,也顯示未來企業盈利超出預期的機會甚高。根據同一相反理論,當盈利預期偏低的時候,股市在隨後的12個月往往錄得可觀的正回報(見附圖)。
再者,在美、歐、日等主要成熟市場,企業所持的現金水平正處於20多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導致收購合併活動持續活躍。
以上包括通脹、息口、投資情緒,以至企業現金流等因素,均令我們相信環球股市,特別是成熟市場,再進一步下跌的空間經已不大。我們建議組合內股票比重偏低的投資者,該考慮分段增持股票比重。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