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吼實港美宏利買平貨

投資學堂:吼實港美宏利買平貨

在加拿大的股份中,除了資源股如石油股、黃金股外,多年前被一些投資者認為具「美國」水平、可與美國的股份看齊的其中一隻股份,相信便是Nortel(前身為NorthernTelecom)。
但隨2000年的科網股泡沫爆破,Nortel的股價由70.80美元(經拆細後調整)的歷史高位,狂瀉至近期的2.3美元水平後,真可謂慘不忍睹。幸好筆者在98、99年時已賣掉,否則真是重創。基本上,Nortel與本港的8號仔之情景不遑多讓。
隨着Nortel的光芒暗淡後,近期備受環球投資者關注的另一隻加拿大股份相信是宏利金融(Manulife)了,近日不少本港報章更因其股價銀碼大而稱之為股王。
早前在美國有股壇狂人之稱的JimCramers便講到,若他只能選兩隻加拿大股份來投資,他便會揀宏利及RoyalBankofCanada,可見宏利的份量。
由於宏利同時在加拿大、美國、香港及菲律賓交易所用普通股形式掛牌買賣,在股息及股權上「大致」相同,因此在上述4個地方,無論在哪一處購買宏利,基本上分別不會太大(註:不包括佣金、Stampduty等)。

差價可達60元

若以1美元兌7.75港元滙率計算,筆者察覺,宏利在兩地的股價差距(註:以收市價計算)通常是本港的宏利(945)略高於美國大約10港元之內。
但在5月初,美國的宏利仍維持於64-65美元水平,沒有太大升跌,但本港的宏利卻突然由月初的500多元水平(未拆細),飆升至550-560元水平,令本港的宏利一度高於美國宏利約50-60港元,反映當時在美國股市吸納宏利較在本港買入便宜50-60港元一股,惟這較大的差距,近日已逐步收窄,相信將會重返以往約10元的差距內。
從上述例子可見,投資者在吸納一些同時在多個地方以普通股形式掛牌的股份時,不妨先行比較它在不同市場的股價差距,有時可能會省回不少資金,並可買到平貨。
美加是頗流行DividendReinvestment(股息再投資)及SharePurchases(可譯為直接買股份),前者讓投資者把股息再投資於該股身上,類似本港的以股代息。
SharePurchases則讓投資者每季吸納該股,而宏利讓小股東每季最少投資100加元直接從公司購入宏利股份,而一年最多25萬加元,當中免除了經紀的佣金。
這種直接從上市公司購入股份的SharePurchases方法,在美加頗流行,但宏利僅提供此服務予美加的股東。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