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太忙,真的快把端午節忘掉了!」內地年輕一代對於端午節的感覺日益淡薄,很多甚至已忘記了掛五彩線、做香荷包、煮雞蛋等傳統習俗,唯一仍然記得的便是吃糭子,北京有店舖近日每天出售33萬隻糭子,銷量不俗。至於堅持自己包糭子吃的家庭,則愈來愈少。
「往年都是媽媽包糭子給我們吃的,今年只有自己去超市買幾個急凍糭子解饞。」雖然很多北京人仍會吃糭子慶祝端午節,但很多家庭已不再自己包糭子。在北京賣糭子相當出名的西羅園稻香村店,有北京市民偏好的小棗、豆沙等餡類糭子,約兩元人民幣一個。職員表示,今年糭子銷量不俗,端午節前一兩天每日售出的糭子多達33萬隻。
北京老食店 日賣萬糭子
而五芳齋、全聚德等北京老字號的食品店,一天也能銷售上萬個糭子。而買糭子的,多數是一些年紀較大的市民。相對年長一輩仍熱衷過端午節,內地年輕人已不再看重這個節日。北京有記者早前在街頭隨機調查了20多名年輕人,發現有一半多人忘記端午節。即使知道昨日是端午節,除說得出要吃糭子、扒龍舟外,大部份人均無法指出其他端午節傳統習俗。
年過30歲的一輩,仍有部份人還記得小時候過端午節時,頸上綴着的自製香荷包,有些人家也會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
在北京一家外資企業打工的郝先生憶述:「小時候過端午節的香荷包,是母親用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我們高興得不得了。」
戴上五彩線 傳說可辟邪
正在中國政法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曲小姐,也記得兒時掛五彩線的習俗。她表示,大人通常會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將準備好的五彩線放在屋外的窗台上,到第二天早晨拿來戴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據說有辟邪治病的作用。
在內地生活的外國人也發現,中國不少傳統節日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含義。在北京一家國際福利慈善機構工作的加拿大人艾瑞斯說:「有的人,特別是孩子們只知道過節吃甚麼和做甚麼,但是並不一定知道節日背後的歷史淵源。」
新華社/《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