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股市自5月以來,一直隨着通脹升溫及美國再度加息的疑慮影響而波動不定;今年來屢創新高的商品價格也出現龐大的獲利沽壓,令大市調整壓力更加沉重。單單自5月8日至23日,摩根士丹利新興市場指數已下跌了13.42%,亞洲股市中以印尼及印度股市下跌11.96%及13.14%最慘重,印度更一度跌停板;港股期內亦調整了1400點,低見15864點,跌幅達8%。
然而,投資者似乎仍未有任何危機意識。在如此波動的市況下,新上市集資的中國銀行(3988)仍然反應熱烈,凍結資金達2680億元。與此同時,有不少投資者亦認為股市已跌得七七八八,目前正是入市的好機會,嚇得金管局總裁任志剛連忙走出來提醒投資者要加倍謹慎,好好地管理風險。正所謂「忠言逆耳」,正當一眾投資者在立心博反彈之際,試問又有多少人會接受這個善意的提醒呢?
着眼回報 忘記風險
在是次調整中,受傷最重的就是那些剛於高位追入天然資源相關股票和基金的投資者。早前該些投資工具確實回報甚佳,單日升幅可達7至8%,筆者亦聽聞過身邊有友人早前決定把整個投資組合轉換為黃金基金和礦業基金,而結果大家理應心中有數。
基金的類別有很多,而風險最高的,可數單一國家基金以及單一行業基金,因為它們特別容易受到單一事件影響而急升驟跌。
筆者經常強調,一個投資組合的核心部份,應該是3至4隻表現穩定的大型基金為主幹,而這些單一國家基金、小型企業基金、行業基金均屬於非核心部份,目標是增加組合的潛在回報,同時由於比例不是太高,所以不致於對組合構成很大的波動。不過,投資者很多時卻本末倒置,想獲取最大的回報的同時,卻忘記了風險。
基本上,分散投資可以分成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所涉及的,是基金投資組合中的資產類別,包括股票、債券和現金;而第二個層次就更深入地分析每個資產類別的內容與配搭,考慮的包括不同的投資策略(如進取型的和穩健型的)、所投資的國家和行業等。當中的精要在於基金之間的關連性,而目的是為了減低系統性風險、地緣政治風險等對組合的影響。
分散投資 兩個層次
先說第一層次。相信讀者們也知道,股票與債券之間往往存在一個反向關係。當某地區的經濟環境向好,企業盈利上升,股市會因而上漲,但債券市場卻會基於政府採取緊縮經濟措施如調高息口的憂慮而向下走。相反地,當經濟環境逆轉,債市往往可成為資金的避難所。儘管通脹和加息的疑慮不利債市,但上兩周歐美和日本債券價格卻不跌反升,顯示出投資者對風險的厭惡增加,因而把資金轉投債市。
因此,對於大部份投資者來說,設計一個包含股票、債券和現金的投資組合,不失為明智之舉。近年對沖基金成為極受歡迎的資產類別,這是因為它與其他資產的關連性甚低,更易達至分散風險的效果所致。至於資產類別的比重,則取決於個人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程度、設定投資時限與鍾情的投資方式了。
不同市場 互補不足
不過,單以資產類別來分散風險還不足夠,因為在每個資產類別中也有很多選擇,它們有着不同的回報與風險結構。單以投資債券為例,已發展國家債券與新興市場債券,以及企業債券之間,便有着很大的距離。已發展國家債券的質素相對較高,違約率較低,投資者期望取得的是穩定的債息,以達致保存財富的目的;新興市場債券及企業債券的信貸質素就相對參差,違約風險較高,投資者期望取得的是資本增值。當市場如近日般調整時,投資者不再願意承擔過高的風險,因而導致兩類債券跟隨股市調整,與美國國庫券的息差亦有所擴濶。
再強調一遍,投資組合宜分散一點,切勿把所有資金押注於單一投資工具之上。同時,組合的投資工具多,並不代表分散了風險。倘若所持有的基金均為增長型,又或者偏重於某一行業,那麼即使投資組合內有很多隻基金,組合仍然是不夠多元化。反過來說,以投資於環球股市的環球股票基金為例,雖然只有1隻基金,投資組合也可以很多元化。讀者真的要好好地思索一下「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裏」這句話的意思。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